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跨代对话与价值重构:《青黄之旅》的创业叙事与社会隐喻

时间: 2025-07-04 09:49:10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作者: ◇丘文桥

由博白籍“90后”作家孟赤歌创作的小说《青黄之旅》,以三位无家可归的男青年与一群智慧长者的相遇为起点,展开了一段关于代际互助、创业探索与人性救赎的旅程。孟赤歌,本名莫旻昔,现供职于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青黄之旅》作为2023年泛北部湾网络文学大赛的优秀作品,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聚焦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主义小说,更通过青年与长者的碰撞,揭示了当代创业文化中“资源匮乏”与“精神困境”的双重命题,以及代际互补对个体与社会的重构意义。

小说在代际互助中实现了从生存困境到价值共创的双向奔赴。小说中,儒生、李义、吴欢三位青年因被房东驱逐而陷入生存危机,却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与容叔、灿叔等老人结缘。这段关系打破了传统代际关系的刻板印象:老年人并非需要单向照护的弱势群体,部分老年人是拥有社会资源、人生智慧与组织能力的“赋能者”。他们可以通过组建养老社区,为青年提供住所,而青年则以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帮助老人解决生活难题。这种互助模式超越了物质交换,形成了“双向价值奔赴”——老人以经验弥补青年的认知局限,青年以活力激发老人的生活热情。这样的互动重构了商业投资的对等模型。

这一设定与现实中“技能交换”现象的兴起形成呼应。现实与小说中的技能交换均强调低成本、社交属性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但现实中更注重实用性(如职场技能提升),小说则更多承载伦理反思或戏剧冲突。《青黄之旅》游走在两者间,既有现实中跨领域的知识共享、数字化技能的迭代,又有小说中展示的甚至以夸张形式存在的合作新模式。这种源于生活又扎根于现实土壤的描述,印证了代际互助的可行性,也暗示了老龄化社会中未被充分开发的“银发资源”潜力。

小说还注重从生存焦虑到社会创新的创业叙事。青年角色的创业困境在小说中具有典型性,他们并非缺乏能力,而是受限于资金、人脉与社会信任的缺失。老人的介入为他们提供了“轻资产创业”的可能——以养老社区为试验场,探索适老化产品设计、老年心理疏导等细分领域。这种模式实现了“资源嫁接”的逻辑。小说最终诠释了:创业成功的关键往往在于对既有资源的创造性重组,而非从零开始。

小说进一步揭示了创业者的精神困境:青年创业者在追求商业利益时容易陷入价值观迷失的泥沼。而长者群体则如同一面“道德之镜”,其存在为年轻人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照。小说通过老人对青年的规训,传递出一个核心理念——创业不应是单纯的逐利游戏,而应当追求商业与社会价值的平衡,拒绝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低价竞争,真正回应社会需求。

《青黄之旅》的深层意义在于对老龄化社会的隐喻性解构:老龄化危机中的代际和解。小说中的“组团养老”并非被动接受照料,而是主动构建新的社会单元。老人通过收留青年,将私人空间转化为公共社区,这与“一生之城康养小镇”的实践异曲同工:后者通过医养结合、代际共居的设计,让养老社区成为跨年龄交流的平台。这种模式打破了“养老院=隔离空间”的固有认知,暗示老龄化社会可能催生新的社会组织形态。代际冲突的消解则体现在价值观的融合上,恰如小说中青年教会老人使用智能设备,而老人传授处世智慧的情节,年轻一代的数字化思维与老一辈的行业深耕经验结合,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这种互补性在小说中被具象化为“青年填补老人情感空虚,老人为青年提供社会资本”的共生关系。

《青黄之旅》的创作本身亦是对现实议题的文学回应,体现了文学与现实的双向映照。在“银发经济”与“青年躺平”并存的当下,小说通过虚构叙事提出了具象解决方案:代际合作可以同时缓解青年的生存焦虑与老人的孤独感。通俗而言,企业的长青秘诀在于“创造人们喜爱的生活方式”,而小说中的养老社区正是通过重构代际关系,创造了一种更具人文温度的生活图景。

但小说并未回避现实矛盾。青年与长者的磨合过程充满冲突,如生活习惯差异、观念分歧等,这些细节呼应了青旅行业中短期住客与长租客的矛盾,也暗示代际合作需要制度设计与文化调适。小说中老人与青年共同制定的社区公约,则是对代际共治的文学化呈现。

《青黄之旅》最终指向一个更具理想色彩的命题:走向“意义共同体”的旅程。在个体化与原子化并行的当代社会,代际合作能否构建新的“意义共同体”?小说中,青年通过照顾老人重新定义了自我价值,老人则在帮助青年中获得了生命意义的延续。这种互惠关系超越了传统的家庭伦理,形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情感联结。现实中,这种联结正在以多元形态萌芽。从技能交换市集到代际共居社区,从非遗传承中的师徒制到家族企业的创新交班,代际对话已成为破解社会问题的重要路径。正如中国创投之王沈南鹏所言,“真正的领导者需要在逆境中做出艰难决定”,而《青黄之旅》的价值,正在于揭示了那些被主流忽视的“艰难决定”——当我们不再将年龄视为鸿沟,代际的碰撞便可能迸发出重塑社会的火花。(丘文桥)

责任编辑: 覃维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