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山歌不老 薪火相传——“广西荣誉山歌王”杨义益的十年传歌路

时间: 2025-07-04 09:50:30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作者: 记者 潘静新

山歌为媒,岁月成诗。古稀之年再出发,杨义益以玉林山歌为尺,丈量岁月流转;以滚烫情怀为炬,照亮非遗传承之路。从轧钢厂退休职工到山歌协会掌舵人,十年间,他让玉林山歌在时代浪潮中翻涌新韵,用布满岁月纹路的手掌,托起“广西荣誉山歌王”沉甸甸的称号。

机遇如弦,弹响山歌序曲

2015年,七旬的杨义益在《玉林晚报》的墨香里遇见梁承昭——“关注民间文艺团队”的负责人,像一枚音符落入五线谱,从此杨义益与玉林山歌结缘。当他捧起《玉林山歌选集》研读时,指尖触到的不只是纸张,更是祖辈传唱的魂。2016年,他加入“玉高校友艺术团”,成立“乐翻天山歌队”,自任队长。当队员唱着他创作的山歌在玉林市民歌比赛中斩获二等奖,他知道山歌已在血脉里生根。

在一次比赛中,杨义益担任工作人员,因一时弄不清一位评委说的玉林“翻话”,被讽刺“给你十年也赶不上我”。这句嘲讽反而激起他不服气的劲头,下定决心非攻下玉林山歌不可。

墨海拾贝,擦亮山歌镜像

2015年起,杨义益笔耕不辍,创作山歌作品16.8万字,相当于用山歌写就一部玉林文化志。其中200篇在《广州文摘报》《玉林日报》《玉林晚报》《鬱州》等报刊发表,2.8万字的创作心得《玉林山歌运题》正待付梓。

在杨义益笔下,山歌成了流动的时代注脚:《中华在巨变》歌颂祖国山河:“千村万屯如画卷,城乡一体穿华装。水清天蓝地洁净,洪荒伟力创辉煌。”《玉林乡村在振兴》唱响脱贫欢歌:“渔网张开罩江塘,纲举目张传四方。党把‘三农’重中重,特色农业闪金光。车厢跑快靠车头,喜看‘党员先锋岗’。手拧麻索一股绳,乡村再创新辉煌。”《玉林白话童谣山歌》为孩子们唱响传承中华文化的大志向:“米椒细啊辣过姜,穿州过省天下行。我们自小有志向,中华儿女当自强。”杨义益的作品屡获佳绩:《军民情》和《从军报国》获《玉林日报》与玉林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双拥征文优秀奖;《中华在巨变》获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主办的征文比赛优秀奖并入选丛书;《游市博物馆》摘得《玉林晚报》与玉林市博物馆征文一等奖。

匠心筑台,让山歌响彻八桂

担任玉州区文联山歌协会负责人以来,杨义益策划组织多场大型活动:六场“玉林三月三民歌节”表演、五场“纪念玉林解放周年庆典”文艺会演以及五场“玉州区文联山歌协会成立庆典”文艺会演,为玉林山歌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到山歌的魅力。他创作并编导多个作品参加广西山歌学会主办的山歌佳作评选活动,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

他用执着培育新人:2022年,12位小学生在他和团队的指导下,在10天内从听不懂玉林话到唱响山歌,斩获全区优秀作品奖。2023年,他带领6位队员指导21位小学生到东兴参加广西“刘三姐小传人”民歌展评比赛,三个节目均获优秀节目奖,杨义益和6位队员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位小学生获“刘三姐小传人”称号,玉州区文联获优秀组织奖。

薪火相传,守艺人的愚公志

杨义益如一位文化摆渡人,他经常带领团队走进福利院、校园:玉林社会福利院的老人在《探茶》中忆青春,名山养老中心的长者随《情歌对唱》摇蒲扇,小学校园里山歌韵脚与算术题并肩生长。

在杨义益带领下,山歌协会从6人小队发展为100余人的文化军团,下设5个直属队与10个外围组织。他通过吸纳更多山歌爱好者,为玉林山歌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80岁高龄的杨义益,仍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让古老山歌长出数字羽翼:从2024年1月起,他担任总编的公众号推出微刊《玉州山歌》,后改为《玉州山歌专辑》,坚持每月更新;《探茶》《求婚山歌》等11个原创视频在《白话山歌》平台播放,让古老山歌焕发新生机。

歌王之心,永如少年

近段时间,“广西荣誉山歌王”的牌匾送来时,杨义益正在为庆“七一”演出奔波。老伴的嗔怪、身体的疲惫、接班人的寻觅,都未能让他停步——拉赞助时,他带着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快板;募捐时,他笑言“为山歌讨香火”。

此刻的玉林,山歌唱晚。杨义益站在排练厅门口,听孩子们唱响他写的《阳光赞》,皱纹里的笑意比山歌更甜。他知道,山歌不老,只因有人愿做永远的传歌人。这条漫漫长路,他还要继续唱下去,直到把玉林的山水都唱成流动的非遗史诗。(记者 潘静新)

原标题:山歌不老 薪火相传——“广西荣誉山歌王”杨义益的十年传歌路

责任编辑: 覃维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