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HIV,不等于患上艾滋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HIV和艾滋病这两个术语被混用,但实际上它们具有明确的医学区别。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会逐渐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力下降。如果不及时治疗,HIV感染可能发展为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但通过科学认知和现代医学手段,HIV感染已从“致命疾病”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
AIDS(艾滋病)是因感染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时,人体将难以对抗各种疾病,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持续的不明原因的不规则发热;慢性不明原因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体重持续下降;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带状疱疹、皮疹;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等。晚期出现神志的改变、肢体活动障碍和视力下降等各系统损伤表现。
HIV≠艾滋病:感染不等于发病。HIV是病毒,感染HIV意味着体内携带病毒,但免疫系统尚未严重受损。
艾滋病病人经过8-10年的潜伏期,因为体内病毒不断增加,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当CD4+T淋巴细胞下降到200个/mm3以下的时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就成为了艾滋病病人。
HIV是可防、可控、不可治愈(目前)的病毒。通过科学认知和医学进步,感染者可以享有高质量生活,而公众的包容与行动,是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社会基石。对抗HIV,需要医学的力量,更需要人性的温度。 (来源:中国疾控防艾中心、广西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