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为何有人一到假期 就感到空虚焦虑?

心理专家:神经这根弦绷得太紧会失去弹性和活力,要学会科学的压力管理

时间: 2024-05-08 15:15:11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作者: 记者 庞献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庞献)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39岁的刘林(化名)并没有想象中的放松与舒适,反而有一种虚度时光的焦虑。周末节假日总是在被动或主动地加班,总要给自己的假期制定“赚钱计划”,不能安心地享受假期,工作和生活界限模糊,一旦闲下来就会焦虑……话题“休息羞耻”时常出现在社交平台,引发众多共鸣。突然闲下来,为何会让我们感到空虚焦虑?“休息羞耻”怎样破解?对此,知名心理专家、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心理治疗师黄英民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读——

一下班就去做副业,连轴转到凌晨一两点

“这七八年我就没闲过,除了守好主业,我还兼顾副业,既卖二手车,也做汽车教练。”说到“休息羞耻”,刘林坦言自己在这一点上最有发言权。打开刘林的朋友圈,里面有海量的二手车信息,有凌晨一两点寂静的街道,也有周末节假日火热的练车场。

e57065a84b7023976e543a7925b06c0e_W020240506562712208266.jpeg

刘林一下班就去教学员练车。

刘林在企业上班,忙碌时常常每天加班到晚上9时多。尽管工作很忙,前些年刘林还坚持利用空余时间备考,并考到了汽车教练证。“我自己买教练车、自己招生、自己教学员。”刘林说,“每天一下班,我就打了一份快餐带到练车场,一边指导学员练车,一边吃晚饭。因为时间紧,那份盒饭感觉就是直接倒进肚子的。”

ffbe918741a41998e4f1182afeb3ddc5_W020240506562722146488.jpeg

下班后带学员去试桩,刘林有时要忙到凌晨一两点。

“带学员去考场试桩,我没办法像专职教练那样早早带学员去排队,当我去到时已经排起了长龙,经常凌晨一两点才从考场出来。”刘林说,那些日子虽然忙碌辛苦,但心里觉得踏实,有奔头。

“休息羞耻”是怎么形成的?

驾培行业越来越“卷”,兼职招生的刘林遇到了“招生难”等问题,去年他将教练车转让了,下班后、周末节假日开始变得“无所事事”。

“我们的企业文化是‘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努力找工作’。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努力奋斗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不做教练后,刘林有些嫌弃不够努力的自己。一闲下来就觉得在浪费生命,总是试图把自己全部时间投入到“有用的”事情中。他觉得把时间花在刷手机、打游戏等没用的事上,等同于浪费时间,会有强烈的负罪感。

个体户不敢休息、上班族不好意思请假,和刘林一样,“不敢停下来”已成了许多中年人的常态。“我一下班就去开滴滴,有一次凌晨两点多还在接单,老婆打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在4S店从事汽车销售的吴先生说。

“努力成瘾”是怎么形成的?“从小到大,家长、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努力拼搏。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得到老师家长的夸赞,渐渐地让我们形成坚固的信念:只有在努力的时候,我才是被认可、欣赏的。”黄英民表示,我们已经适应了努力这种状态,而“休息羞耻”是对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大类,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层实现,只有满足了基本需求,才能有更高一级的需求。黄英民说,“社会发展节奏快,我们的生活环境充满竞争、比较,这给我们带来焦虑和不安,觉得只有不断努力工作、挣钱,才能获得生活保障和安全感。”

警惕“超限效应”,学会张弛有度

在心理学上,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黄英民提醒,每个人的限度和能力都有所不同,超过个人能承受或调整的范围,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就会被压垮。为休息、空闲感到空虚焦虑的我们,同样需要警惕超限效应,长期处在高压态势下,神经这根弦绷得太紧会失去弹性和活力,人也会被压垮。

“生活、工作忙归忙,但要保持更好的工作学习状态,休息也是一种基本需求,作为广西自治区劳模,我同样也要学会给自己放假休息。”在黄英民看到,破解“休息羞耻”,关键在于学会压力管理的技巧。

首先是认识、找到自己的压力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减轻压力;其次是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掌控自己的生活,减轻不必要的压力;然后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比如培养一门健康的兴趣爱好、跑步、打球、练瑜伽、听音乐等。此外,还可以寻找支持和帮助,向家人、朋友、同事或心理医生寻求帮助,都可以有效在缓解我们的压力、减轻焦虑。

或许,逐步将闲暇时刻、松弛感引入日常生活,也是防止休息来临感到空虚焦虑的一个好方法。

原标题:

为何有人一到假期 就感到空虚焦虑?

心理专家:神经这根弦绷得太紧会失去弹性和活力,要学会科学的压力管理

责任编辑: 翁小菊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