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少年同学如珊萃——简述容县珊萃中学的发展历程

时间: 2024-05-09 16:31:52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作者: 梁世潘  雷达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  位于容县黎村镇的珊萃中学,是由松岗山房——一所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的私塾发展而来,于20世纪50年代转为公办学校,至今已有300年。此间,校址几经搬迁,校名一再更改,校园屡遭破坏,但一代又一代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人们苦心经营,使得学校的名声越来越响,学生越来越多,学校规模越办越大,发展成为一所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的中学。

61d6f7cd4fff316350deb5810f8454a2_W020240312423322761599.jpg

而今的容县珊萃中学,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

松岗山房

举人黄玉梁有《万松山房诗文稿》,编辑者黄常序云:“七世祖松轩公即其岗之偃覆浓密处为山房一所,颜曰松岗山房,使族之子若侄咸从而读焉……”关于这位七世祖松轩公,光绪版《容县志 人物志 列传》记:黄元埙,字松轩,一里人,性情笃厚,学养纯粹,缘亲老不应科举,以诸生终……家训严峻,手辟书塾,捐置学田,贻谋甚远。性嗜吟咏,著有《松冈诗集》,经乱散失……

据当地研究材料《孕育英才造福桑梓》,松岗山房还有更为久远的历史:五世祖兆平公创设私塾;六世祖宣德公在紫印山南麓之松岗坪建松岗书房;七世祖松轩公继承父祖之志,集家族之资,承办“松岗书房”。其族谱记,五世祖兆平公生于康熙戊申年(1668年);六世祖宣德公生于康熙壬辰年(1712年);七世祖松轩公生于乾隆丁卯年(1747年)。如此,私塾的创始人是为兆平公,松岗书房的创建者是宣德公,而非松轩公。

笔者认为这是可信的。《容县志》关于明清教育机构有社学、蒙馆、经馆、书房、书院等记载,它们有的是进行启蒙教育,有的是应试教育。这就切合该私塾在第一个百年中由蒙馆升级到书房的发展过程。

当黄鹏奋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考中进士,登林鸿年榜第173名;黄金韶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进士,登张之万榜第132名的时候,松岗山房就真的声名鹊起了。 

万松山房

“(松岗山房)岁久而寖圮矣。师则别择吾家主山松荫中更为书舍,署曰万松山房”(《万松山房诗文稿》序)。亚热带地区,风雨猛烈,大多数泥砖瓦房历经40年左右就会成为危房。族人见此情景,另择校址,新建私塾,并改名为万松山房。

《万松山房诗文稿》序记:“自有山房以来,远近之请益者咸造,益庋古今新旧所未备之籍,曩时之书声琅琅,不啻今日之松声谡谡也。”从五世祖兆平公创设私塾,开始“聚书训子”,历康乾盛世百余年,山房藏书丰富,并且对外开放。“错综群籍论文,癖于三传,而颇折衷于茅氏八家”。三传,一般是指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茅氏八家,是指明代茅坤编辑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的散文选编。从山房的藏书看,这私塾就不仅仅是习字启蒙了。

山房的藏书吸引着当地的读书人。他们在河边的一座山顶上,建造三层楼阁,名之“会文阁”,专供文人墨客雅集使用。现存最早描写会文阁的诗歌出自卒于嘉庆壬申年的黄图,那么,会文阁在1812年之前就已出现。在偏僻的紫印山下,书生们没有了在官办绣江书院里的拘谨,把酒临风、指点青山、激扬文字,聚集于此肯定是一场身心愉悦的乐事。王维新与黄鹏霄【号莲槎,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交游,《信宜道上同莲槎》云:策马黄香并辔游,崎岖历尽到平畴。王维新的《紫印山》《登紫印山》等诗词,印证了他跋涉百里访问松岗书房之频繁。秀才廖光枢记:“(黄鹏张)为文汪洋恣肆而无滞机,殆类其人,从王竹一(维新)覃心海(武保)两名先生游,皆以大器许之。” 

新妙艺林

为便于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读,山坡上的万松山房被搬迁到珊萃村东的新妙村,“塾成于道光庚子年(1840年)”,更名为新妙艺林。《新妙家塾说》记载:

紫印塾辟自先大父,其移于龙应曲则诸父所经征也。其地僻可以隐旷,可以眺天堂、飞鹰、大人诸峰,西隔三十里,西岭云崖卷廉即至,溪流万派奔其下,迴澜嗽玉,天籁铿然,因望以观澜之阁,表以景行之门,挹以问津之亭,愗以鸣鹤之堂。

新妙艺林有观澜阁、景行门、问津亭等建筑群。

他们不但精心挑选风景怡人之地建立新学校,还细心设计了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建筑群,有观澜阁、景行门、问津亭等。其观澜阁联曰:

日月如梭闲片时少片时及早殚心莫负我陶分禹寸;

诗书似海进一步深一步何年住足休让人蓬岛瀛州。

又曰:

谦能受益满乃招损;

勤以补拙静可生明。

除了这些提醒珍惜时间、激励勇于探索的对联标语,伴随着新校园出现的还有更为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规则。《慎馀堂新妙书塾条规》分训蒙和举业两大部分,共30多条,对教师的职责、家长职责、学生要求、教学进度、学习方法,乃至握笔写字都有详细的规定。

光绪五年(1879年),黄玉桓中举;光绪八年(1882年),黄玉忠中举;光绪九年(1883年),黄玉忠考中进士;光绪十一年(1885年),黄玉年中举;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黄玉梁中举……新妙艺林真是科甲连绵。在气质养成方面也有成功案例,光绪版《容县志 人物志 列传》记:“黄鹏霄……生平秉正疾邪,有岩岩之象,不肖者望而畏之”。邑进士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骆景宙说:“余少从先君游学于黄氏家塾”,此时,家塾已经对一些关系密切的外姓人开放了。

咸丰年间,容县战乱,新妙艺林遭到破坏。黄鹿湖《重修新妙艺林记》有:“咸丰间,毁于兵,今岁辛未重修之,于冬月落成,有堂,有庑,制悉视旧。”重视教育的人们很快恢复了学校的教学,而藏书大概是需要重新购置了。

维时代日新,明世道奥妙。1902年,黄玉梁奔赴广州,重金聘请新学之士罗子岳、谭荔垣到紫印山下担任家塾教师,教授英语、数学、国文、史地等科目。在清朝后期,在层峦叠嶂的云开大山里,在远离市井的山房里,学子们读英语、谈西学、参与维新变法讨论、开眼看向世界。新妙艺林在黄玉梁手上得到很大革新,成为近代容县得风气之先的一个明证。 

珊萃小学堂

“从道之隆,儒素相尚。四传至吾师不颠叔父”(《万松山房诗文稿》序),不颠叔父是指黄玉梁,其号于《万松山房诗文稿》署为不颠,于族谱记为少颠。此说黄玉梁是松岗山房的第四位管理者。而从山房挂牌者六世宣德公,到继承者七世松轩公,至十一世黄玉梁【咸丰庚申年(1860年)生人】,空档期长到令人生疑。笔者认为,黄玉梁出生的时候,万松山房早已更名为新妙艺林,这个“四传”解读为松岗山房、万松山房、新妙艺林、珊萃小学堂比较合适。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式学堂。新妙艺林更名为珊萃小学堂。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的黄玉梁,到了1905年,他的声望、资历、工作能力才足以出任私塾的管理者。

清朝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刘坤一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奏《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提出通过到国外留学养成政治人才,建议到日本学习。奏折获得恩准后,朝廷正式通令各省选派留学生,学成归国后,通过考试,不管公费自费,都有机会获得进士或举人出身,分配各种官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黄希陶、黄西翅、黄亦度、黄道南等青年相继赴日本留学。1905年9月,广西容县18岁的陆书蕉和17岁的陆菱娟赴日本留学,成为广西第一批留学日本的女学生。据《容县志》(1993年版)统计,晚清及民国,容县有109名青年“放洋”(出国留学)。

珊萃中学

到了1926年,容县各小学毕业人数剧增,但只有一所容县中学。距离县城百余里的黎村,小学生毕业升学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于是,私立珊萃小学着手配置硬件,增设初级中学。经报批,1927年,私立珊萃中学招收第一届学生,和小学同校上课,分春秋两季招生,实行“三三学制”。招生对本族子弟实行免费,外姓初中学生每人每期收学谷250市斤(后来的高中部外姓学生学费为每人每期300市斤)。由于实行一年两次招生,中学学生数量增加很快,1928年新建两廊教室仍然不够使用。于是,他们把珊萃小学迁往他处,整个校园由珊萃中学使用。珊萃中学生源以本县为主,涉及藤县、岑溪、北流、玉林以及广东信宜等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重视藏书是这所学校的一个特色。图书馆藏书更加丰富,仅黄绍竑捐赠的《万有文库》,就有4000余册,占据8大书柜。《万有文库》是大城市里的很多图书馆都求之不得的大型综合图书。学校建设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先后建成的南廊(两层)、西北廊(两层)、东廊(三层)等教学楼,青砖黛瓦,房间宽敞,走廊直通,要比很多学生家里的居住环境都好。1937年杨亚孟任校长,主持修建有两级跳台的游泳池,并配备男女更衣室;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等体育训练场所相继投入使用。194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的黄绍恺担任校长,珊萃中学进入兴盛时期,他推动在校园外新建教学区,回迁小学,使之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在落后动荡的旧中国,在穷乡僻壤的容县黎村,竟然有这样的一所学校!侯匡时的《珊中即事》道出了老师们热爱这所乡村学校的心声:“文章改罢忘加点,朋辈清谈悟种瓜。学子可言啼鸟散,松风入室自烹茶。”

杨亚孟校长撰写的《珊萃中学校歌》是这样的:

壮哉,我珊中!枕都峤,带绣江,欲与南岭之峥嵘,欲与西江以涵洪。缔造何光荣,使命何崇隆!诚实坚毅,律修厥躬,勤劳朴素,爱国奉公,发扬文化,以进大同。 

到了21世纪,远在大洋彼岸的校友黄嵘芳捐资6万美元给珊萃中学,并题联一副抒发对母校的祝福:

杏花春雨少年同学如珊萃,骏马秋风赤子天涯似雁飞。(梁世潘 雷达)

原标题:少年同学如珊萃——简述容县珊萃中学的发展历程

责任编辑: 翁小菊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