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你们了解父母童年时的玩具和游戏吗?
自制的“土玩具”,陪伴他们长大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刘赛)现在孩子的玩具各种各样,电子智能的,会飞的,会跑的,还有手机、电脑上的游戏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孩子们可能不知道,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爸爸妈妈,他们童年的游戏和玩具虽然简单,但同样陪伴他们度过了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我们一起来看看爸爸妈妈们童年时都爱玩什么样的游戏和玩具。
“火柴枪”(资料图)
玩具篇
70后、80后的玩具虽然不如现在的孩子丰富,但也是五花八门,而且大部分都是自己动手或者家长协助制作,“土里土气”甚至简陋,市面上也没有销售。但就是这样的一些玩具,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让他们的童年变得多姿多彩。
1.“火柴枪”
“火柴枪”是很多男孩子有钱也买不到、梦寐以求的玩具,它的“枪管”由自行车链节捆扎而成,用自行车内胎皮或者弹性很好的胶带作为击发动力,使用钢丝做成握把和扳机、撞针,子弹则是火柴,击发时会响起响亮的声音,火柴飞快弹射出去。
会制作“枪支”的男孩子,为了寻找配件,时常去自行车修理铺蹲守,捡修理师傅丢弃的自行车链条、内胎皮,或者苦苦哀求修理师傅赠送。“火柴枪”做好后,偷家里的火柴作为弹药,耀武扬威地找一块瓜皮、报纸瞄准射击,小伙伴们则眼馋地看着,讨好地在一边帮忙,求得“来一枪”的机会。
市民钟先生小时候虽然不会制作“火柴枪”,但是有亲戚在火柴厂上班,从不缺“弹药”,很多拥有“火柴枪”的小伙伴喜欢和他玩,他因此也把玩过不少“火柴枪”。有的“火柴枪”一击即响,闻到一股“硝烟”味,在夜里还能看到火光;有的“火柴枪”浪费了几根火柴,都没能够打响,则会被人嘲笑。
2.砰砰筒
砰砰筒同样受到男孩子的喜欢。它由拇指粗的竹子作为“枪管”,筷子作为撞针,子弹则是一种黄豆大小的果子,叫砰砰子。玩耍的时候,先往“枪管”头部塞上一颗砰砰子,再在底部塞上一颗,用削过后的筷子用力往竹筒管一推,竹筒内的空气压力把前面的果子推射出去,同时发出清脆的“砰”的响声。没有果子的时候,孩子们则用报纸、作业本用水浸泡后,揉成黄豆大小作为子弹。
要是一帮小伙伴都拥有砰砰筒,那可热闹了,大家分成两个队,互相冲锋射击,“子弹”打在皮肤上火辣辣的,但是很少有人生气哭闹。担心的是家长,看到后就大喊:“不要往脸上射,不要射到眼睛。”
3.弹弓
弹弓,又叫“树胶枪”,用三叉木头或者用铁丝弯一个弹弓把,用自行车的内胎皮做皮筋,弹弓就制作完成了。男孩子们用它射远处的瓶子,打鸟,甚至把人家窗户上的玻璃给打破。大人们怕误伤,看到孩子玩弹弓,总是要没收。
4.陀螺
陀螺也是男孩子喜欢的玩具,玉林话叫“骨浪”,它也是需要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用一节坚硬的木头削成上大下小的形状,在尖的那头钉上一颗钉子。玩耍时,用绳子缠绕着陀螺往地上一甩,然后用绳子抽打陀螺,陀螺转动时间长者为赢。另外一种玩法,就是用陀螺击打地上竖立起来的木板,谁把木板击打得远,同时陀螺保持转动者为胜利。
5.黄泥巴
黄泥巴可能是农村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之一。他们到河边或者池塘边,掏上一块黄泥巴,捏成各种形状,比如各种动物和泥人等,心灵手巧的孩子往往是大家羡慕的对象。更有调皮的男孩子把黄泥巴捏成碗状,然后往水泥地上猛摔,泥碗中间爆炸出一个洞,黄泥巴溅得一身,他们也毫不在乎。回到家里大人免不了对变成“泥马骝”的孩子一顿责骂。
游戏篇
70后、80后们玩的游戏大部分都是简单快乐的,道具简单,就地取材,甚至不需要道具。同样,这些游戏大部分不需要花一分钱,但又热闹开心,既锻炼了身体,又加强了孩子团结协作的能力。像捉迷藏、“打仗”、摸营、“勾手绳”和跳皮筋等,都是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人人可参与。
1.跳房子
跳房子是一种流传了很久的游戏,也叫跳飞机,趣味性、娱乐性极强,是城乡孩子都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女孩子,在哪里都能看到她们乐此不疲地玩跳房子。在地上用粉笔画出九到十个格子作为房子,孩子们轮流在“房子里”来回单脚或者双脚蹦跳,还可以双人轮换跳、多人轮换跳和多人分组跳。
跳房子游戏(资料图)
2.丢沙包
丢沙包是一种集体游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风靡玉林城乡各小学。道具为一个装着半袋沙子的布袋,玩法多种多样,各地有所不同,但都是往人身上丢沙包,其中一个玩法是,两组人在地上画好的“日”字型内,往对方队伍里砸沙包,被砸到身体者又没接住沙包者,出局,如果砸出去的沙包被人用手接住,丢沙包者出局。哪一方的人马最先被“消灭”,哪一方就是输家。这个游戏要求参与者眼疾手快,身体敏捷,能躲能跳,丢沙包的人还常常“耍诈”,声东击西,让对方不知道自己的“炮弹”发射到哪里,疲于奔命。
3.来子
来子,又叫抛石子,是女孩子们在下课时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道具是一颗颗磨得光滑、大小均匀的石子,也有人用同样大小的田螺来替代。玩法五花八门,主要是把一粒石子往上抛,趁它还没跌落,又快速拿起另外一粒石子抛起来,然后两粒石子同时接在手里,直到地上的石子全部抛完,一粒石子没接住就算输了。
4.斗鸡
斗鸡又称斗膝头马,上世纪80年代曾风靡城乡中小学,玩法是一只脚金鸡独立,双手或者单手抱起另一只脚,然后用抱起来的那只脚的膝盖去撞击对方,双手松脱或者摔倒者出局。这个游戏可以单打独斗,也可分成两队互斗。农村的地坪或者收割后的田野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战场,他们蜂拥在一起,互相撞击,叫喊声此起彼伏,不把对方撞倒誓不罢休,一时间稻田里尘烟滚滚,好不热闹。
这个游戏不是力大无穷就能取胜,对身体的灵活性要求很高,对方撞过来,灵巧的小孩往旁边躲闪,“敌人”扑空收不住脚步就会倒地,悻悻离场。
5. 拍烟盒
拍烟盒是男孩经常玩的游戏,它玩法简单又令人着迷。烟盒折叠成微微拱起的长方形或者三角形状后,把双方的烟盒叠在一起,用力往下一摔,如果有烟盒翻过来,那个烟盒就归他所有。谁先玩第一把也很讲究——那就是谁的烟盒是名贵香烟的,就有优先权,名贵的烟盒一个还能顶几个普通烟盒来用。
为了寻找烟盒,孩子们可算是绞尽脑汁,有的跟抽烟的大人套近乎,有的去大街上捡甚至在垃圾堆里翻,玉林火车站、汽车总站这些地方往往能让他们捡到宝贝。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中华烟卖0.6元一包,是当时最值钱的,玩游戏时,把中华烟盒拿出来,大家无不羡慕,都会想方设法把它赢走。
原标题:孩子们,你们了解父母童年时的玩具和游戏吗?自制的“土玩具”,陪伴他们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