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上,遇到条件好的异性会自动保持距离,觉得自己不够好配不上;工作中,不敢跟老板提要求,也不奢望更高的职位和收入,觉得自己没有那能力和野心;面对机遇和挑战,脑子里总是响起“我不值得”“我不行”……“觉得自己和很多美好的事物不配,不敢去试穿时尚漂亮的衣服,也不值得同事、领导的欣赏和认可。”27岁的小晓(化名)渴望摆脱不配得感,从心底里相信自己值得过更好的生活,配得上更好的事物。
即使成绩优异,他也觉得“我不配”
小晓长得高挑漂亮,有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优秀的姑娘。有不少男生向小晓示好,但她的每一段感情都结束得很快。
“有条件好的男生向我示好,我会诚惶诚恐,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与我条件相当的男友,也会觉得忐忑不安,总是不敢相信自己值得与他相爱,担心总有一天会分手。”在小晓一次次的猜疑、求证下,那段感情真的很快就结束了。
一次次失败的感情,让小晓很受伤,甚至悲观地认为自己只适合单身,不配得到爱情。“小时候家里穷。我从小是捡表姐的旧衣服穿,长大了也不习惯打扮自己。逛街时,看到漂亮的衣服,明明很喜欢,却总不好意思试穿,觉得自己穿不好看。”小晓也知道自己的心态不对,但从小的物质匮乏让她形成了条件反射——美好的事物都不属于我。
知名心理专家、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心理治疗师黄英民在接诊时也遇到不少深受不配得感困扰的来访者。李想(化名)是一名高一新生,中考时以6个A+的优异成绩考上了玉林高中。刚上高一没几天,李想就出现厌学、厌世情绪,甚至还用美工刀割自己的手腕。老师和家长以为李想是一下子适应不了新环境,于是带他向黄英民求助。
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李想反复和黄英民诉说“考上玉高的都很厉害,人家都是学霸,我哪行?”对于自己的中考成绩,李想也觉得是“运气加持”,直言“我不行的,答案都是蒙的”。
不配得感或是一种动力,但要警惕演变成抑郁症
不配得感,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配得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源于幼年时的需求总得不到满足,比如物质匮乏,或者感觉不到来自父母的爱。
“心理学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代表的是人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从‘三我’理论来说,自卑是人的本性。”在黄英民看来,与不配得感伴生而来的,是自卑心理。但自卑不一定是坏事,或许是一种动力,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从而激励自己更加勤奋努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配得感更多的是觉得自己不值得、没有用。而抑郁症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自我价值感低,觉得自己无助、无能,不值得拥有任何美好的事物。“像李想,老师和家长都以为是不适应新环境,其实是患了抑郁症。”黄英民说。
如何消除“我不够好”的心理困扰?黄英民建议,首先要增加自我意识,打破自我设限。努力去尝试以前不敢尝试的事,用一件件客观事实去证明自己“配得”,随着配得的信念不断得到强化,不配得感也会不断消退。
同时,还要多看到自己好的一面。比如每天记录一件自己做得好的事,或者自己的一个优点,突出、强化,甚至适当地放大优点,用成就感、存在感给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过去的已经过去,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的确会伴随一生,但作为长大成年的我们,有能力爱自己,而不是以原生家庭为借口来逃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