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唐雪萍) 不少市民反映,最近时不时有恼人的蚊子在耳边嗡嗡作响,特别是晚上睡觉,稍不留神还会被叮个大包。眼下霜降已过,为什么蚊子还那么“猖狂”?疾控专家表示,蚊子的活动与气温有很大关系,20℃~30℃是蚊子适宜的生存温度,目前的气温属于比较适合蚊子繁殖和生存的范围。温度要持续低于15℃,蚊子活动才会减少。因此,想要彻底远离蚊子,恐怕还要等气温再降一些。
近期,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出现登革热散发病例。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8至11月份是发病高峰期。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疾控专家提示,登革热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只要不被蚊子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因此市民要积极清积水,减少伊蚊幼虫孳生,做好预防工作。
有什么方法可以和秋天的蚊子“划清界限”?疾控专家支招,保持防蚊意识和习惯十分重要,保持环境整洁,注意清洁水生植物等蚊子喜欢的水源,避免积水,定期清理花园杂草和室内的死角,切断蚊虫繁殖路径;此外,建议大家不要过早撤下蚊帐。外出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桉叶油等成分的驱蚊产品,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上午7-9时和下午4-6时)在树阴、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