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剑红/文 蒋金泰/图
辨中药、拍八窝、品茶饮、做山楂丸……6月15日,位于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的中国(玉林)南方药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迎来一群可爱的“小小李时珍”——玉州区东环小学2311班的学生。他们通过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近距离了解中医药知识,激起了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此次研学以“重拾文化根脉 守护童真记忆”为主题,由玉林市融媒体中心联合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开展。
“药海寻宝” 辨认各种中药材
活动伊始,孩子们身穿汉服,在李时珍的铜像前,认真聆听关于李时珍生平事迹的讲解,然后怀着学习中华医学的崇敬之心行拜师礼,正式成为“小小李时珍”。
“黄芪、党参、当归、茯苓……”带着药材目录,“小小李时珍”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中药港市场进行“药海寻宝”。中药港市场为研学实践提供了真实的中药材产业链观察窗口,商铺里摆满了各类药材,散发着独特的香味。孩子们一边看,一边闻,一边问,一边记,初步了解中草药的功效和价值。“我看到牛大力、五指毛桃了!”“原来蜈蚣也是一种中药!”孩子们不时发出感叹。一些商家还热情地介绍:蝉蜕就是知了蜕壳后留下的“外衣”,它可以疏散风热、利咽明目;胖大海止咳润肺;鸡内金健胃消食;薄荷叶清热解毒……
回到研学教室后,“小小李时珍”分组进行了紧张而有趣的药材辨认比赛。各组组员争分夺秒地跑向药柜,找到指定药材,最先准确快速找齐九宫格药材的小组获胜。在紧张刺激的比赛中,孩子们对中药材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浓厚兴趣。
丰富活动
感悟中医药文化魅力
“山楂宝宝圆脸蛋,红彤彤的真好看,妈妈把它搓成丸,解腻消食功能强。”指导老师通过PPT展示和吟唱歌谣,引导“小小李时珍”了解山楂丸的功效和制作流程,随后,他们将提前准备好的山楂丸制作材料拿在手里搓成长条,再分成小份用掌心慢慢揉搓。一下、两下、三下……不一会儿,一颗颗圆圆的小山楂丸就做成了。“我亲手做的山楂丸,我要带几颗回去给爸爸尝尝。”学生黄星桃开心地说。
学中医识养生。活动中,“小小李时珍”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做起了拍八窝操,疏通经络;体验了亮眼灸、四象灸等中医特色疗法,从而认识到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日常保健。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中午,饥肠辘辘的“小小李时珍”迎来了“干饭”时间,老师别出心裁地为他们准备了五行能量饭。在中医理论里,食物的颜色与人体的五脏有着紧密联系,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而这道五行能量饭巧妙集齐了五种颜色的食材,不仅赏心悦目,更能滋养全身。最神奇的是,这道饭是由现场一台机器人炒出来的,这无形中在孩子们心中植入了人工智能改变生活的理念。
大半天的研学活动,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参与其中,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在感悟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也有各种新奇有趣的想法:
“今天体验了四象灸,肚子上暖暖的真舒服。怪不得妈妈总是说肚子不能着凉,不然就会生病。以后我要保暖肚子……”
“麦冬像白色的葡萄干,当归像姜片……我这记忆药材的方法聪明吗?”
“爸爸保温杯里总是泡着枸杞,我现在知道其中的作用了。”
“我喝了5杯养生茶饮,好喝又解渴,我还想续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