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喧嚣中,总有一些地方能让时光慢下脚步,带人走进一段深沉而激昂的过往。玉林十字街,便是这样一处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所在,而群生书店旧址,就像一颗镶嵌在十字街脉络里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我踏入了玉州路十字街,远远地,那蓝底白字的群生书店招牌便撞入眼帘,宛如喧嚣尘世里一方静谧的诗笺,在市井街巷间散发着独有的书卷气息。走近一看,眼前是一幢三层砖混结构骑楼,它与整条街的骑楼同样刚历经全新修葺,洁白如雪的墙漆,搭配着红底的窗花,古典韵味中悄然流淌出时尚现代的气息,新旧交融,在岁月里熠熠生辉。
我仰头看着这幢小楼,仿佛还能看到80多年前的烽火——在风雨如晦的黑夜,陈岸与黄彰在二楼小阁楼点燃油灯,泛黄的《新华日报》在此分装成秘密的星火,沿着南流江漂流到广东遂溪。我仿佛看见穿灰布衫的青年们抱着油墨未干的书刊,贴着骑楼暗影疾走,《救亡日报》的铅字在月光下泛着冷铁般的光。
回溯到1936年9月,中共广西地下党负责人陈岸、黄彰高瞻远瞩,决定在玉林县城开办书店,为抗日救亡工作开辟宣传阵地。北流的凌建平与陆川的黄经柱肩负使命,来到玉林。凌建平在横街(今人民路)省立玉林初中对面租下门店,10月,新生书店开业,从此,进步的思想种子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播撒。那时的书店,不仅经营普通书刊,更大量销售进步文学著作、社会科学丛书以及宣传抗战救国的报刊。这些精神食粮,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无数青年学生的心灵,引得周边县的学子纷纷前来购书。
1938年春,形势变化,新生书店引起国民党当局注意。党组织迅速做出调整,凌建平调往桂林,黄经柱接任,书店搬迁扩建,更名为“群生书店”。此后,群生书店与众多进步出版、发行机构紧密合作,将一大批进步书报源源不断地购进书店,销售量较前大增,其中《新华日报》和《救亡日报》的年销售量均超5万份,群生书店的影响力远至广东廉江、化州等地。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窗口,更是党在玉林地下活动的关键据点。中共玉林县小组建立、浔梧玉党代表会议召开、省工委领导审查党员、玉林中心县委建立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都与群生书店息息相关,书店的党员们在艰难的环境中,默默传递着党组织的声音。那时的书店,虽外观质朴,却如一座灯塔,为迷茫的人们指引方向。一本本进步书刊,从这里流向四面八方,鼓舞着青年们投身革命浪潮,为民族的未来拼搏。
如今,玉州区正大力重振十字街文化,好似为十字街披上了一件用和平幸福编织的七彩霓裳,每一处褶痕都藏着悠悠古韵与蓬勃生机。群生书店旧址亦深深嵌入这一复兴进程,尽管它已卸下书店的旧日身份,却摇身一变,化作历史文化的醒目地标。人们在十字街穿梭往来,不经意就能触碰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汲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