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5-0009 玉林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18907758110广告热线:2828454订阅热线:2812467






2024年10月18日

玉林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

守护文化瑰宝 留住历史根脉

本报记者 王耀前

在玉林市博物馆开展的“跟着专家去普查”活动中,李义凡(右)为中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李义凡在玉林名人旧居唐幼卿旧居采集影像资料。

守护历史,光大文明。数十年来,玉林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一直走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道路上,担起文脉传承的重担,使地方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地方记忆历久弥新。

“一件(处)普普通通的文物,延续着一个地方的精神血脉,它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李义凡自1989年从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玉林市博物馆工作。他跑遍了玉林的大部分村落,为挖掘地方文物、保护地方文物做了大量的工作,获得了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先进个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征文评选优秀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突出贡献个人奖等荣誉。他表示,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呈现着一个地方民众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也为地方提供着丰厚滋养,值得用一生所学去弘扬、传承。

当文化使者,守护地方文化

自参加工作至今,李义凡已在挖掘文物、保护文化遗产这条路上走了整整35年。他默默地守护着城市文脉记忆,以文物展地方风韵,展时代风貌,为宣传玉林文化努力搭建桥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发掘和掌握更多的文化遗产信息,李义凡非常注重调查研究,每年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跑乡下,穿村过屯,爬山越岭。“作为文保工作者,除了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还需要心细,并且要有好的体质。”李义凡表示,下乡调查时,每到一个文保点,他们不但要走访调查周边环境,还要了解文物本体的保存情况、历史等,然后进行测绘、拍照,记录在册。有时为了寻访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点,需走过比人高且地形不明的草丛、穿过带刺的灌丛,皮肤割伤、蚊虫叮咬是寻常事。有些地方,车辆根本无法到达,步行一个多小时也不奇怪。而且,往往中午时分,太阳最毒辣之时,还要在室外工作。

“我们入村调查时,还要充当文物保护义务宣传员,给村民宣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2002年,李义凡到现在的福绵区新桥镇大楼村姚氏宗祠调查时,发现这座宗祠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距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有不少壁画、木雕、砖雕、灰塑,均保存完好,还有“太学第”等牌匾,承载着丰富的宗族文化和精神信仰,堪称一座文化遗产宝库。这个发现让他惊喜异常,仿佛一道光亮照进了他的内心。他专门组织村里的干部及姚姓部分族人开会,建议他们对宗祠进行日常管理,把破漏的地方修缮好,共同保护这座宝贵的古建筑。后来,宗族的主事人发动族人捐款,对宗祠进行维修,并安置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至今,这座姚氏宗祠仍得到很好的保护。

2004年,李义凡顺应时代要求,成立文物保护组织,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模式,发动民间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也正是这个组织,使不少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有一年,福绵区福西社区的唐德香祠要进行维修,村民想给木柱涂上红漆,他知道后,马上联系唐氏宗族的一位长者,提出专业建议,希望宗祠维修要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后来,在他和这位长者的努力下,完整地保留了宗祠的历史风貌和历史痕迹。还有一次,玉州区仁厚镇荔枝村要对梁氏宗祠进行推倒重建,李义凡获悉这一消息后,向梁姓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提出建议:可以另建一座,但不要拆除原来的老宗祠。后来,梁氏族人听取了他的意见,这座老宗祠也得以顺利保存。

为了保留一些不可移动文物的影像,李义凡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摄影家”。每到一处,他都第一时间给文物拍照。“这个习惯,始于一次下乡做文物调查时发现的一个问题。”那次,他到兴业县大平山一个村庄做文物调查时,发现有一座古建筑有不少壁画,但这座建筑很多地方已风化损毁,垂垂危矣,他想到这座建筑一旦坍塌,这些壁画也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马上用相机将其全部拍摄下来。他说,把文物资料拍摄保存下来,即使建筑倒毁了,还可以能通过图片来找到它的原貌和历史信息。后来,他对目前发现的玉林各地古建筑的壁画全部进行拍照,以影像的方式保留文化遗产,保留地方历史信息。在他看来,这些都是蕴含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的文化瑰宝,散布在玉林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产。

著书立说,传承地方文化

多年来,李义凡潜心学术,硕果累累。他先主编出版了《玉林石刻调查与研究》《玉林文化大典·文物卷》《玉林宝藏》《玉林胜迹——玉林市文物保护单位选粹》《玉林非遗》等书籍,还参与《高山景行 画说名村》一书第七章的撰写,并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市厅级课题1项,参与多项广西社科基金课题和市厅级课题。

“为地方文物著书立说,是对地方历史文化最好的传承。”李义凡说,文物所展示的是一个地方上百甚至数千年的人文文化,凝结了先人的情趣、审美、巧思,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宗教、信仰,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著述成文字,可以让厚重的文物成为浓缩于方寸之间、人们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焕发光彩。

2016年,他根据多年对石刻的研究,写成了《玉林石刻调查与研究》一书。“玉林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石刻。这些石刻,刻录着玉林自唐代以来的历史脉络、地理沿革、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的历史信息。”自2015年起,李义凡就对玉林市所辖县(市、区)的石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他说,历经沧桑,能保留下来的石刻无疑都是珍贵的。它为后人了解前代历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弥补了地方志记载的不足。后来,他在调查整理约800块碑刻的基础上,披沙拣金,挑选出270多块,按年代顺序编排,厘定简化汉字,加以标点,还适当做了一些注释,编写成书。据他介绍,收在《玉林石刻调查与研究》一书中的石刻,九成以上为首次公开发表。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在看了《玉林石刻调查与研究》一书后,称这本书“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在为此书作序时,蒋廷瑜还如此点赞李义凡:“他对石刻的研究工作历时有年,费尽心血,令人敬佩。”

如今,全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式拉开帷幕,经历过第二次、第三次文物普查且年近六旬的他,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又冒着酷暑,天天奔跑于乡村,为文物普查工作竭尽己力。“希望尽自己所能,让家乡宝贵的文化资源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谈到日后的工作计划,李义凡依然充满着赓续地方文脉的使命感。

--> 2024-10-18 本报记者 王耀前 玉林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 1 1 玉林日报 content_133241.html 1 守护文化瑰宝 留住历史根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