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之中,座座铁塔屹立,千万银线飞舞。陈健文,这位铁塔与银线的守护者,扎根输电一线27个春秋。他用双脚踏遍了八桂大地,用双手维护西电东送大通道的安全稳定。在工作中,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挑战自己。经过多年摸索,他练就绝技绝活,独创的铁塔消缺“听声辨位法”,大大节约了输电线路铁塔验收及巡视的时间,首创的“单梯法管母带电作业”,实现全国管母常规带电作业零的突破。
潜心钻研 练就绝技绝活
“我小时候成绩并不突出,但动手能力还不错。”20世纪90年代,陈健文进入技校学习电气维修,毕业后进入玉林供电局的线路工区从事输配电线路运检工作。虽然只是一名技校毕业生,但他喜欢挑战艰难任务,创新巡线方法,勤于学习。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工作中,陈健文善于“琢磨”,经过不断摸索,他创造出了输电线路维护的“听声辨位法”。这是一种通过敲击铁塔并听取其声音来判断螺栓是否松动及其大致位置的方法,可节约多次攀爬时间。输电运维人员在爬杆塔过程中耗费大量体力,而此方法对他们来说十分实用。当敲击杆塔底部时,如果主材松动,钢材碰撞的回声时间相对较长,音色也清脆。陈健文通过反复敲打并建立缺陷定位“声音数据库”,最终练成此绝技,准确率高达100%。他在后续工作中利用此方法发现并处理了40多次杆塔零部件松动缺陷,确保了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由于工作出色,2013年陈健文成为广西电网公司首批技能专家,并在四年时间里实现了四级的跨越,晋升为首个输电专业一级技能专家,还成立了“陈健文技术(能)专家工作室”。
在他的工作室中,有一款仅重几公斤的“新型管母带电作业梯头”十分显眼。陈健文自豪地介绍,尽管它体积小巧,但其作用却不可小觑。由于变电站的管母上连接着三四个带电间隔,若要对其中一个进行检修,通常需要整个管母停电,这大大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然而,在2015年之前,我国几乎没有管母带电作业的先例,即便有也需借助大型绝缘平台,既耗时又费力。当陈健文在给110千伏良村变电站作业面临同样的挑战时,他凭借对工作的热爱,组织工作室成员共同研究。经过半年的努力,他们成功研发出等电位转移法,并借助这款轻便的梯头工具,轻松完成管母带电作业。这一创新方法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荣获全国能源化工奖一等奖、全国电力职工创新二等奖、南网职工创新一等奖,并列为Ⅲ类作业(常规作业),成为南方电网变电取证的必培项目。
应对急难险重,他冲锋在前
凡是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陈健文总是冲锋在前。2008年他主动参加抗击贵州、桂北地区凝冻灾害抢修,并荣获“抗冰保电先进个人”等称号。2014年,台风席卷北部湾,他主动带领班员赶赴支援受灾严重的地区帮助修复受损电网,荣获“抗台抢险先进集体三等功”。
在多年的线路运行维护工作中,陈健文还先后主持开展500千伏美久甲、美玉乙线等18条新建线路验收工作,参与500千伏逢玉线、久玉线等重要输电线路的登检消缺,圆满完成了500千伏久玉线V串整串绝缘子更换、110千伏博文线断线等各项线路检修疑难工作,其中,更换500千伏线路V型绝缘子串作业的胜利告捷,填补了广西电网公司相关作业的空白。
为让自己的各项“绝技绝活”传承下去,陈健文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技能培养新渠道,除了签订师徒合同,还利用工作室对青年骨干开展技术技能专题培训,鼓励他们拓宽思路、大胆创新。他先后带领团队研发职工创新项目38项,科技项目9项,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行业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5项。部分创新技术还得到了推广应用,如“新型更换拉线培训装置”在广西电网公司推广使用以来,每年节约用时1800小时,节约钢绞线8.1万米,节约资金72.9万元。他还通过师带徒、传帮带,先后培养出技术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技师12人。源源不断地为网区输送优秀人才,持续壮大了输电领军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