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5-0009 玉林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18907758110广告热线:2828454订阅热线:2812467






2024年02月01日

南桂匠行:

让非遗“活”起来

★本报记者 陈 贤

南桂匠行团队与玉林市博物馆、东荣社区联合开展活动,图为团队负责人曹涵指导市民制作掐丝珐琅工艺品。

工作室里的部分文创产品。

在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南桂匠行”的招牌并不起眼,走近一看,小小的工作室里却别有洞天。掐丝珐琅工艺画、大漆工艺器物、原创陶瓷工艺茶具、芒编工艺篮子……不同类别的工艺产品分布在工作室的各个角落,看上去文艺气息十足。

南桂匠行工作室的创办者叫曹涵,是美术与设计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她告诉记者,创办“南桂匠行”的初衷是让非遗潜移默化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与内心当中。

创新创业

让更多人了解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

2021年,18岁的曹涵从家乡广东佛山到玉林师范学院求学。在学习工艺美术的过程中,她深切地感受到我国传统非遗的博大精深,心里种下了一颗传播民族工艺美术文化的种子。她开始查阅大量资料,从中了解有关广西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相关资讯。与此同时,她采访了多位校内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团队其他成员撰写了《关于推进广西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发展的提案》。

曹涵团队在调查中发现,广西当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但由于市场需求不大、专业人才缺乏以及传承方式的局限性等原因,一些传统工艺美术文化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要想破解广西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难题,就必须重视并采取措施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使其焕发新的生机。该提案在2021年广西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中获得了大学组三等奖。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工艺美术是其独具特色与内涵的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技艺十分感兴趣,但人们和非遗之间总有一种距离感,很难让它们与自己产生联系。”曹涵决定创业,为工艺美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去呼吁,“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不能只存在于博物馆,要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

这样的想法在曹涵心中慢慢生根发芽。她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团队。通过前期的实地调研和市场调查,“南桂匠行”创新创业项目诞生了。

不断学习

将工艺美术与文旅等产业融合

“南桂匠行”项目成立后,项目从哪着手、如何创新是困扰着曹涵的大问题。她利用课余时间查询了大量可学习借鉴的资料,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拜访工艺美术大师、参与学科竞赛。

位于北流市平政镇的宋代瓷器窑群遗址岭垌窑和容县城关窑在成为文化遗址后,并没有被开发利用起来。而同样是龙窑、位于广东佛山石湾镇的南风古灶,五百年间窑火不绝,生产不断,成为集制陶、赏陶、商贸、休闲于一体的陶文化旅游区。这让曹涵发觉,尽管玉林旅游、非遗资源丰富,但其与工艺美术融合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给了她启发:工作室可以根据不同的非遗技艺定期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吸引人们参加。

她还采访了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佛山市南风古灶非遗工作站研学导师黄淦生,微雕传承者区伯钊等工艺美术大师,向他们请教非遗技艺应如何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工艺美术应如何更好地和文旅产业相融合。

虽然非遗文创产业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非遗产品同质化严重、良莠不齐、文化内涵缺失、创新不足、远离生活、缺少现代文化元素等。在外出调研期间,曹涵考察了兰州、敦煌、西安、重庆、长沙等城市的博物馆,并与博物馆文创设计师进行深度交流,学习景区如何延伸性开发文创产品、设计师如何提取文物元素设计文创产品。不仅如此,她还在网上观看大量视频,学习了不少非遗技艺。

非遗传承

既要守住非遗的“根”和“魂”,也要融入日常生活

曹涵认为,在非遗传承的实践中,既需要面向历史,守住非遗的“根”和“魂”,也需要面向当下,积极寻找本地非遗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非遗积极融入当下日常生活。因此,“南桂匠行”不局限于产品设计销售,而是以文创产品为载体,将工艺美术与旅游、教育、文创、数字化、材料进行跨界合作。

掐丝珐琅画、芒编艺术、扎染艺术、线描蓝晒法……截至目前,“南桂匠行”已开发有50余组工艺美术相关课程,涵盖了广西、广东、湖南等多地的民族特色工艺美术;同时打造出“非遗进校园”“工美入生活”“节日特色课程”“党建主题特色活动”等主题课程,并与玉林市博物馆、玉林市图书馆、玉林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贵港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开展工艺美术相关公益活动与研学拓展,课程工艺普及客群数量累计达到2.5万余人。

与此同时,团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收集到的活动数据参加多个竞赛,获得了1项国家级荣誉与10项省部级荣誉。在模拟政协提案比赛、高校思政课研究性评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思想政治类竞赛中,团队以民族工艺美术文化发展为主题撰写的参赛文稿获得了4项省部级荣誉。

工作室还在特色民族村落或旅游景区开设工艺美术研学拓展基地,打造研学旅游;与多家具有IP形象的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在课程体验的推动下开发工艺体验材料包,如掐丝珐琅工艺体验材料包、扎染材料包、芒编材料包等。随着产品认可度越来越高,工作室渐渐打开了市场,提高了知名度。

谈及未来,曹涵说:“‘南桂匠行’将会着重发掘玉林本地的非遗项目,将审美与技艺融合,打造更具玉林特色的文化产品,为玉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曹涵对于自己的事业很有信心,朝着她期待的未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下去。

--> 2024-02-01 ★本报记者 陈 贤 南桂匠行: 1 1 玉林日报 content_121423.html 1 让非遗“活”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