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中医医院 刘文惠
近年来,慢性皮肤病发病率大大增加,病程缠绵难愈,成为皮肤科门诊的一大顽疾。《黄帝内经》有云:“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原意是人的身体内有了毛病,一定会在身体表面显现出来。而中医学也强调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与肢体、五官有着所主与归属、开窍的关系。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功能协调一致是健康的基础。皮肤作为人体最大、最外层的保护器官,当然也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脾胃两脏。
有句顺口溜叫“脾胃好不好,脸上见分晓”,顾名思义就是脾胃的状况可以影响皮肤的外在表现。如果把人体比作一棵大树,“脾”就相当于树根,“皮”就相当于树叶,根深才能叶茂。所以,脾胃不好的人,从皮肤上就能看出来。
脾虚皮肤营养少:斑点、面色晦暗
脾主运化,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的营养皆依赖于脾。脾气充盛,才能有效行使运化功能,人体才能均衡吸收营养。一旦脾虚,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就不能有效地化生为精气、血液输送到皮肤,皮肤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就会斑点丛生、面色晦暗。同时脾也主四肢、肌肉,脾虚就会出现皮肤松弛、皮肤缺乏弹性等。
脾虚皮肤衰老早:皱纹早生、长斑
《黄帝内经》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这句话的意思是:女性到了35岁,阳明经的经气和气虚开始衰弱,从而出现面色萎黄、头发脱落、皱纹早生、长斑等衰老症状。
阳明脉为什么这么重要呢?首先,足阳明胃经是连接脾胃脏腑的经络,经气衰弱则脾胃的功能也下降。其次,足阳明脉起于我们的瞳孔正下边,往下走到口角,再从腮帮子这儿沿着面颊往上走,直到额头,这条经络就是我们的足阳明胃经。它基本上覆盖了我们整张脸,所以经气不足影响脸部皮肤。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意识到“脾虚致皮肤衰老”的道理。
脾虚皮肤代谢慢:色斑、萎黄
《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行脉中,血由气摄,脾虚则营气化生不足,影响脾负责五脏六腑血液的统摄,使血液在脉中流动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脾胃调和,才能血气充盈、血行畅通,进而上荣于面,光彩照人。脾功能失常,皮肤的营养补充和新陈代谢就会受到拖累,皮肤深层的毒素和垃圾排不出来,就会堵塞毛孔,进而阻碍有效成分吸收。人体内淤积大量毒素,从而皮肤色斑、萎黄等问题就会层出不穷。
总的来说,皮肤病以湿邪为病居多,湿邪为患,还经常兼夹其他外邪,如风、寒、暑、热邪,蕴于肌肤而为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水湿,脾不健运、湿邪内生引起渗液,如湿疹、大疱病等。故在论治湿疹、特应性皮炎、天疱疮等慢性皮肤病时,要重视脾胃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调理脾胃升降为枢,枢纽一开,便能宣通身体气机,让湿邪有所去路,皮肤病自然也就好了。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调理脾胃呢,可以试试以下几种简便的方法:
喝小米粥调节脾胃平衡
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饥饱无度、嗜食辛辣肥甘厚腻就会影响脾胃吸收、消化,从而导致湿疹病发生。对于这种饮食失节导致脾胃不和的人群,较为合适就是通过饮食调节来恢复脾胃的平衡,其中小米粥是不错的选择。《本草纲目》记载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小米粥可以搭配南瓜、红枣、山药等食材,不但帮助丰富营养,增进口感,还能调脾胃,养好皮肤。
不熬夜,食蔬果
过劳熬夜也会影响脾胃功能,暗耗脾胃的气血,导致脾胃虚弱,从而皮肤发黄。发黄的原因正是由于身体血液的运行和分布不足,导致脸色发黄没有光泽,这是脾胃虚的表现。因此,一定要注意休息,作息规律,切勿长期熬夜。平时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按时休息,这样脾胃虚弱的症状就会慢慢缓解。
中药调理
调理脾胃用方不投猛剂,不用大方,常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藿朴夏苓汤等方灵活加减。脾胃为多血气脏腑,用药当清和,清和之气能健运脾胃,故选药应用平和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