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5-0009 玉林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18907758110广告热线:2828454订阅热线:2812467






2023年08月14日

农业增产增效 农民安居乐业

——兴业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陈立萍 通讯员 黄远强

近年来,兴业县将农民增收作为产业发展的落脚点,优化种植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畜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健全农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绿色高效做优一产、加工增值做强二产、融合发展做大三产,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兴业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兴业县全年GDP增长2.5%,其中一产增长4.1%,二产增长2.9%,三产增长1.1%。成功创建2022年国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水稻)、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示范县、“四好农村路”自治区示范县。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今年我们全县早稻种植面积23.85万亩,预计产量10.5万吨,在早稻种植过程中,我们大力推进水稻绿色高产、高质、高效的创建行动,在水稻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作业等各个环节开展社会化服务,全面提高水稻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水平,为粮食增产打下坚实基础。”兴业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钢表示。

近年,兴业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2022年,全县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复耕撂荒地面积约2.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54.17万亩,粮食总产量21.55万吨,粮食产量实现连年丰收。在全市率先完成2022年粮食收购任务,获自治区粮食生产主产县激励奖励。2023年,全县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实现春播粮食面积31.45万亩。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兴业县创建乡村振兴“八大示范区”,大力发展粮食、茶叶、禽畜、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香草猪等优势特色产业。沙塘镇(稻米)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大平山镇陈村社区(三黄鸡)两次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兴业茶”获农业农村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成功创建了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兴业县葵峰富硒茶产业示范区……

近年来,兴业县大力打造“兴业茶”产业链,通过“示范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茶叶产业发展新模式,建立“四统一”机制,推进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县茶园种植面积2万多亩,年产干茶2000多吨,年产值1.8亿元;培育了27家茶业加工企业,打造了山心毛尖、葵峰绿茶等6个茶品牌。

近年来,兴业县的设施渔业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陆基工程化、池塘设施化、循环水工厂化等生态高效养殖方式成为主流。目前,全县设施渔业养殖面积近2.2万平方米;其中,陆基高位圆形池211个,养殖水体约14600立方米;低碳循环水养鱼水槽14条,养殖水体3850立方米。2022年全县设施渔业产量3500吨,产值6800万元;2023年1至5月全县设施渔业产量1450吨,产值2800万元。

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大平山镇陈村社区,是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村。借助养殖业快速发展,陈村社区被评为“广西养鸡第一村”。

陈村社区结合村中优势产业,成立陈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公司+农户+基地”养殖模式,大力引导村民发展种鸡、肉鸡养殖,形成“统一品牌、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带领村民闯出一条养殖致富新路子。目前,陈村社区共有肉鸡生产基地2个,年出栏肉鸡974万羽,产值达29220万元,全村农业生产总值41742.86万元。社区从事三黄鸡产业人员约1750人,通过养殖三黄鸡或者在三黄鸡生产基地就业,实现人均增收23700元。

除大平山镇外,兴业其他镇也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联合体+”“社会化服务+”“线上线下”等联农带农模式,不断激发村级发展内生活力,让“钱袋子”鼓起来。

--> 2023-08-14 □本报记者 陈立萍 通讯员 黄远强 ——兴业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1 1 玉林日报 content_112697.html 1 农业增产增效 农民安居乐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