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目前发病率较高,早期发现结节并且判断其良恶性非常重要,常规超声是目前针对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检查方法。常规超声主要依靠结节形态、回声、微钙化或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等表现作为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依据。随着超声造影新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应用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
具体应用
目前对于甲状腺结节的影像诊断方法,以超声为首选,主要根据结节超声声像图特征来对结节进行良恶性的判定,一般认为形态不规则、内部以低回声为主的边界不清、伴毛刺症、微钙化或伴有颈部异常淋巴结肿大者,可判定为恶性可能性大,而对于超声无法确定其良恶性的结节,临床常选择有创的组织穿刺活检或细胞学检查。超声造影被誉为继多普勒超声后又一次技术革命,随着超声造影不断发展,该技术诊断肝疾病已相对成熟,也已有针对甲状腺结节消融治疗效果评价的报道。正常甲状腺组织在造影早期过程中通常表现为快速、均匀、一致增强。目前甲状腺超声造影模式的分类尚未见统一标准,最常用的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4类: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环状增强以及无增强。相关研究表明,不均匀低增强作为恶性结节的特征之一,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有较高可信度。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恶性结节多以富血供为主,所以造影过程应以高增强为主。甲状腺恶性病变造影增强模式不同可能与结节大小有关:直径<1cm的恶性病变造影多呈现少血供特征,以低增强为主;直径为1-2cm的恶性病变可表现为少量点状强化,呈现为不均匀的低增强或点状高增强;而直径>2cm的恶性结节则以弥漫性高增强为主。虽然甲状腺癌可能并不如肝造影一般具有特异性的超声造影征象,但由于超声造影可显示小动静脉乃至微小动静脉血流灌注,其增强表现与彩色多普勒表现相似,即乏血供的甲状腺结节在造影时也常表现为无或低增强。国内学者也同样发现,微小的甲状腺恶性病变以乏血供表现为主,肿瘤内部仅有少量或几乎无造影剂灌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恶性结节内部部分血管破坏;早期肿瘤内部血管床还未形成,或形成不完全;肿瘤新生血管的功效性处于较低水平,仅部分肿瘤血管处于有功能和开放状态,同时存在局部血供丰富和局部血供缺乏两种情况,内部血供分布不均,从而导致其内部的不均匀增强。而在甲状腺良性结节中,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均匀的环状增强,这可能与甲状腺良性结节在生长过程中,结节周边血管丰富、纡曲有关。
结论
1.甲状腺癌造影主要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增强。
2.甲状腺良性结节造影则表现为弥漫均匀的等增强或高增强,并可见周边呈环状增强。
3.结节呈不均匀的低增强不一定是恶性,比如海绵状结构的良性结节,也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增强,根据特征性的造影增强模式进行定性判断时应结合二维图像甲状腺结节的结构成分来分析血流灌注模式及特征。
4.甲状腺滤泡病变仍然是目前临床与影像检查的难点,特别对微小浸润型滤泡癌与腺瘤鉴别困难,病理检查时需将病变完整切除后判断有无血管浸润和包膜侵犯才能诊断,超声造影对甲状腺滤泡癌与甲状腺良性滤泡病变的鉴别作用不大。
5.为防止出现造影剂的超敏或过敏反应,应仔细询问病史、查阅病历,严格掌握禁忌证,介入超声室必须配有心肺复苏设备及抢救药品。
6.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甲状腺肿瘤内的微血管,更准确地呈现其血管分布,特别是无法用多普勒彩色血流显示的微循环,使得甲状腺癌,特别是<1cm的微小甲状腺癌更加容易的被鉴别出来,这样能够让我们及早发现甲状腺癌,并及早进行规范化治疗,从而达到治愈效果。
7.如果说二维超声是放大镜,超声造影就是显微镜,看得更仔细,诊断更准确,而且是一项基本无创、便捷检查。
8.目前超声引导FNA因多种原因未能普及,甲状腺结节术前快速、准确的诊断良恶性是消融治疗的瓶颈问题,利用无创且快捷的多模态超声成像技术(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方面力求接近细胞、组织病理水平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