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壳花生、红豆、花芸豆、五花肉、去了皮衣的绿豆子,以及晶莹圆润的糯米,端午节来临前,家婆早早就备下了制作端午粽的食材。
六月的阳光异常充沛。屋前池塘里满是青翠的植物,挨挨挤挤的好不热闹。池塘边上的柊叶从旧芽中抽出更新的叶子,宽大的叶子层层叠叠地生长着。在烈日下、在风雨中、在柔软潮湿的泥土里干干净净地迎风摇摆。
人靠衣装马靠鞍。在广西东南部这座古老城市的一个村庄里,端午粽,或者说所有节日的粽子都必须靠柊叶来成就。这类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潮湿的气候,叶子宽大青翠,四季均在疯狂繁衍生长,任君采集。
家婆在挨近池塘的西面种了几株柊叶,邻居也在挨近池塘的东面种了几株。这几棵不起眼的植物,在三月三和端午节以及任何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里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当粽子的外衣。
端午节,那传承了2000多年的文化融入了整个神州大地的血脉之中。大容山脚下的这一支亦继承了千百年来的粽子文化,在代代相传的味蕾记忆里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延绵不息。
然而目不识丁的家婆,却并未知晓屈原,更不知《离骚》。她只知晓每年临近端午节之际,需去摘采艾草同菖蒲,以及驱除寒毒的草药,放在竹篓里拿回家。精心挑选过的艾叶和菖蒲,被主人用一根细长的草绳捆绑住,挂在门前屋后驱虫辟邪。草药则浸在装着冰凉井水的水桶里,等待端午节当日烧水煮好,给全家人洗刷身子。
粽子总是要提前包好的,就在农历五月初四晚上。
吃过晚饭后,家婆便把泡好的糯米和其他食材(除了肉),一同倒入一口巨大的瓷盆里均匀搅拌。洗好的柊叶叠放在旁边的竹篮里,为了沥干叶片上多余的水分微微倾斜着。洗净的用来捆绑粽子的细绳安静地候在竹制的圆形簸箕上。
用盐巴、料酒、八角、酱油等腌制入味的五花肉亦在碗中。五花肉,取于猪腹位置的三层肉,瘦肉最嫩,而肥肉多汁,用作粽子的主心骨,在煮熟冷却后以刀切割粽子成均匀的厚片,再放入烧好的油锅当中,只需一点油,涂抹在铁锅四周,以文火翻煎之,粽子裹挟的五花肉的油脂便频频溢出,待到粽子煎至两面金黄,香味早已充斥整个厨房。
勺米的大调羹和夹肉条的筷子也准备好了。家婆洗净双手,在孩子们殷切的目光中拿起两片柊叶,首尾交叠着,把混着好几种食材的糯米铺在上面,压一条五花肉进去,包裹、捆绑,一个长方形的、身子圆滚滚的、裹挟着五颜六色食材的粽子便成了!
而包端午粽的食材,因随着孩子们的到来,在家婆灵巧的双手中越添越多。
儿子自告奋勇,去灶台帮忙烧火煮粽子。
灶下的火光跳跃,第一锅粽子正安静地沉睡在逐渐升温的凉水中。他往灶台里又添了一把柴火,然后专注地盯着火苗由微弱的星星点点,逐步转化成熊熊燃烧的大火。火光印在少年稚嫩的脸庞上,额头上渗出成颗的汗珠,他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也不觉得有多热,出了一会厨房门,又继续跨回来守在家婆手包扎后交付给他烧火煮的那锅粽子上。
“奶奶,你辛苦了!”女儿一直守在身边,亮晶晶的眼睛像缀着漫天的星光,“我跟你说个端午节的故事吧。”
家婆停下手中的活,对着那软糯可爱的小人儿回应道:“好呀!你真棒呀!”
月光下,家婆一边熟练地包着粽子,一边眼带笑意地听孙女讲屈原的故事。那绘声绘色、奶声奶气的讲述,在空气里激起一股灵动的音符,夹着清凉的夜风,荡漾在屋子的上空,把月亮埋入云层的那半张脸也给吸引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