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有社交属性,孩子也是如此。但有不少家长因为孩子的“社交问题”而发愁,比如见到老师、小朋友不打招呼,见到人就藏在父母身后,小朋友之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不会甚至不敢跟其他小朋友交流,被小朋友孤立……小学校长建议,要鼓励孩子多去交朋友,一起玩耍。
不要轻率地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明明很想跟其他小朋友玩,但却不敢靠近,而是回头寻求大人的帮忙。”市民李女士的孩子6岁多,她对自己孩子胆怯的行为感到非常无奈。
“家长不要轻率地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在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的时候,不要随口而出‘他(她)太害羞了’或者说‘他(她)就是胆子小’。”玉东新区实验小学校长林盛云建议,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关于社交与情商类的内容故事、读绘本,让孩子从中感受情境,并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社交技巧;还可以多给孩子创造交往的环境,比如多带孩子去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地方,特别是要增加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孩子与人接触多了,自然能掌握更多的社交技巧,遇到类似的场景也能自如地应对。
给孩子创造社交环境
不少家长遇到了像李女士这样的烦恼,比如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很难玩到一起,或者容易受到排斥等。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出门,去结交朋友,一起玩耍,确保孩子与同伴交往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林盛云说,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小伙伴来家中玩。让孩子在接待小伙伴时,学到合作、分享的方法,积累交往经验。另外,还可以给孩子创造集体活动机会。孩子在集体中才能更好树立团结意识,学会照顾他人的情绪,避免事事都以自己为中心。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互相尊重、互相谦让,用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学校里,我们也会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林盛云介绍,比如通过“口语交际”训练,让孩子们会说,在孩子们的语文学科学习中,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训练,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他人并且学习沟通技巧;开设特色课程,让孩子们敢说,举办“每天故事分享”“每天数学小讲师”等,不断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特色活动,让孩子们主动交往,每月运动会、图书跳蚤市场、成长厨房学厨艺、校外研学等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搭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平台,帮助孩子在场景中主动交往,学会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