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正德看了一眼大家,然后把目光落在赵清明的脸上,气若游丝的声音还是不失郑重其事:“有件事情,你要记住。”
赵清明脸色沉重地望着父亲,说:“爸,有什么事儿您尽管吩咐,我们做儿孙的一定尽力办好。”大家看着赵正德,也纷纷点着头,不知道赵正德有什么重要的遗言要宣布。
赵正德知道他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一清醒过来,就让人把赵清明从古董店里叫了过来。
赵清明现在是德宝坊的掌门人。德宝坊坐落在铜州城的沙街上,不仅是铜州城有名的古董店,也是岭南地区古董界里名声响当当的,他们鉴赏古董尤其是对陶瓷、青铜器、字画有着一对火眼金睛。那些古董到了他们手里,只一会功夫,就能将其真假、年代等给你说出个一二三四来。
对古董的鉴赏功夫,赵清明在年轻的时候就已是炉火纯青了,但直到几年前,赵正德才把掌门的位置交给他。赵正德“退休”后也没闲着,一直在店里帮忙打理着生意。赵清明劝过父亲,让他去旅游旅游,看看各地的大好河山;或者上公园打打太极,和儿时的玩友聊聊家常。赵正德却是摇着头,说:“离了古董,我的生活就无味了。”
赵清明理解父亲,一辈子与古董打交道,那份情感自是深厚无比;而且,他们的古董店在沙街里传承了十几代人,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魅力。这里的青石板路、鳞次栉比的木阁楼和掉在青石板上鲜亮的阳光,都是那样的令人可爱。
赵正德虽然还在店里坐着,却不再理事儿,从不过问赵清明生意上的事情。不过赵清明还是极其尊重父亲,每每遇到重要的古董鉴别,还是过来征求父亲的意见。赵正德看着那古董,语气平缓地说:“你是掌门人,你做主。”
不知道早已不管事的父亲,如今还有什么事放不下呢?
赵正德眨巴了下眼睛,说:“那个天青釉碗,那句赎典语,还记得么?”
在德宝坊的阁楼上,有一个“镇店之宝”,宋代汝窑生产的天青釉碗。此碗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釉汁肥润莹亮,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特点。釉色随光变幻,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汝窑瓷器传世极少,且制作技术精湛,有“名瓷之首”“宋瓷之冠”美誉,民间有言“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说起这个宋天青釉碗,有着一个故事,赵正德常对赵清明说起。那是赵正德三十多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姓杜的中年人急急忙忙地走进店来,取出那个宋天青釉碗,对赵正德道:“老板,我想把它当在你这里。”
赵正德一看,这碗是个好东西。他打量了一下中年人,如实地说道:“客官,德宝坊只做古董买卖,不做典当生意。”
中年人点着头,说:“在下知道。可这碗是咱杜家祖传下来的东西,典当铺的人不识宝,给的典钱特低。”中年人顿了顿,又说道:“你是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它的斤两;若不是我家急需钱用,我不会把祖传的宝物拿来典当。”
赵正德拿着那个宋天青釉碗看着,深思了下,说:“客官,你想典多少钱呢?”
中年人略一沉思,伸出五个手指:“50个大洋吧。”
赵正德听了,吃了一惊:“50个大洋?”
中年人点着头,说:“50个大洋,可以吧?”
赵正德把目光从碗上移开,说:“可以,但我这是古董店,不是当铺,我开不了当票给你。到时你凭什么来赎回?”
中年人看着赵正德,说:“赵老板看古董的功夫与做买卖的诚信在铜州城内外都闻名遐迩,我信得过你。”说完,他想了想,说:“到时若不是我来,只要来人说出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铜州,你就可以给来人赎回。”
赵正德道:“那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下句应是烟花三月下扬州。”
中年人看了看四周,说:“咱们的暗号得改一改。”
赵正德“嗯”地应了一声,取出50个大洋给中年人。中年人拿过大洋,对赵正德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就走了。看着中年人远去的背影,赵正德想,中年人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麻烦的事情。
按当时的价格,那个宋天青釉碗500个大洋也不为多。可是,中年人说好了一年回来赎的,但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也不见中年人和其他什么人来把那碗赎回去。
父亲说完这个故事后,赵清明说:“爸,你给他保管了几十年,这个保管费和典金的利息,也足够了。”
赵正德这时候总是摇摇头,说:“这么好的东西,能够留在咱们店里几十年,那是咱们的福气呐。到时人家来,我们要无条件的还给人家。”
父亲的话,赵清明一直都没有忘。
微风在窗外轻轻地吹着,树上的一只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赵清明坐到病床上,拉着虚弱的父亲的手,说:“爸,我记得那句赎语,故人……”
赵正德吃力地摇了摇头,赵清明明白父亲的意思,没有再说下去。赵正德又说道:“记住,诚信,是为人之道,买卖之魂。”
赵清明不住地点着头,道:“爸,我记住了。”
窗外树上的那只小鸟,翅膀扑腾了两下,“吱”地一声飞走了,赵清明抬头往窗外看时,没看到小鸟,只见那树叶还在轻轻地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