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图腾】
【释义】阮氏以观测对象天穹为图腾。“阝”为观测者居邑、观测地。“元”即是“天穹”。古“天”字作两个“兀”,也就是两个“盖天图”(把太阳从东方升起经过天定,再落入西方的这一运行轨迹叫做盖天图),上“一”为太阳日行周天轨迹盖天图的简化,下“兀”是太阳(月亮)夜行周天轨迹盖天图的简化,合为“两个兀”也就是浑天图。阮氏图腾标志左上方为地平“一”以上天齐(天的中央)观测日行轨迹“U”;下为夜行轨道,最下为天地交会。
【语言习俗】
玉林阮姓族人日常所操语言有二:一是客家话,二是桂东南粤语方言。
【阮姓人口】
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玉林市辖区内阮姓人口为24798人。
【阮氏家训】
阮氏列祖,源远流长。
国法家规,紧记心上。
遵纪守法,世代提倡。
爱国爱家,忠孝莫忘。
孝敬父母,长幼相帮。
礼义廉耻,四维必张。
君子风范,能忍谦让。
为官为史,恶惩善扬。
夫妻恩爱,地久天长。
兄弟姐妹,互谦互让。
乡邻四党,和谐至上。
邻里有事,竭力相帮。
为人处世,自立自强。
百业勤奋,发达兴旺。
勤俭持家,不要铺张。
光明磊落,胸襟坦荡。
戒斗戒讼,为善为良。
戒赌戒淫,身心健康。
耕读丰显,振兴家纲。
发展经济,规划周详。
友好团结,奋发图强。
扶贫帮困,共奔小康。
言行身教,语重心长。
家训奉劝,灾消福长。
发扬光大,世代荣昌。
【阮姓渊源】
阮姓发源于甘肃泾川,历周代至秦,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此际见于史册者有春秋时鲁国人阮氏,始皇时秦人阮翁仲。
汉末三国魏晋时,繁衍于陈留郡的阮姓名人辈出,声誉显赫。永嘉之乱时,阮咸子阮孚、从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陈留阮姓避乱南迁,阮修于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们到达今江苏南京,阮裕由于无意仕途,隐居于会稽剡山(今浙江绍兴),并有一支阮姓远徙于广西合浦。
南北朝时避乱江浙等地之阮姓人依旧名人辈出,高官不断。此间,阮姓因仕宦、避乱、升迁、谋生等原因逐渐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并有阮姓进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阮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目前在全国百家姓的排名是第189位。如今,阮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福建、山东、湖北等省为多。
阮姓源出有四:
源流一: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诸侯国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是中华阮氏的主要起源。阮国是皋陶的一个裔孙于商朝时建立的诸侯国,其国址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军灭了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阮氏。
源流二:源于地名,出自秦朝时期九阮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九阮,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后来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九阮成为赵国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了一个大郡,辖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一带,称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秦、汉之际,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称为姓氏者,后省文汉化为单姓阮氏。
源流三: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据《南史》《姓氏考略》及《路史》所载,春秋时卫大夫石石昔之后有在东晋时改石为阮者。另南朝会稽余姚人石令贏因得梁式帝宠爱,被萧衍拜为修容,赐姓阮,其家族或有以阮为氏者。
源流四:出自他族,今台湾土著、京、彝、回、壮、傣、蒙古、朝鮮、锡伯、苗等少数民族均有此姓。
【在玉林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迁到玉林的阮氏有两大支始祖,一支是博白县阮姓始祖,在明朝从广东迁到博白;一支是陆川县始祖,从江西移民来到现在的广西陆川县。
阮姓最早进入玉林的是从广东搬迁到博白的阮氏,而陆川的阮姓一部分来自博白,一部分则是从江西迁来的。
阮姓,于明朝进入玉林,目前主要分布于博白英桥、文地、凤山、顿谷、浪平、博白六个镇。陆川沙坡、米场、大桥、平乐、温泉等镇,人口约5800人。北流清水口、石窝、北流镇,有1000多人。玉州、福绵也有1000多人。
阮姓太始祖守盈公,元朝末期人士,居住于福建汀州府珠玑街瓦子巷,由举人署理琼州府知府。守盈公生三子:长子兴明号乐,又名福成,迁居茂名,任高州府教喻。次子兴隆号爱,任海北县知县。三子兴庸号喜,汀州府贡生,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居博邑,任博白县教喻三任,为博白县阮氏始祖。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县内阮氏裔孙已弄不清兴庸公生几子几孙,只知道传至艺庄公后,艺庄公到英桥创业,为英桥的阮氏创业始祖,艺庄公之弟茂实公迁居合浦县安石乡荔枝根。目前博白县内阮姓均为艺庄公裔孙。艺庄公生五子:长子玖万,次子玖璋,三子玖昌,四子玖盛,五子玖龄。目前艺庄公裔孙分布于两广、海南及越南等地,人口约55000人(其中县内人口32330人),已传至第23代。
长房玖万。裔孙分布在英桥镇英桥村的鹿浪、潭垌、囟塘、圩门口、王藤根、双龙田;付义村的低山;谢樟村的长岭、大埚田。凤山镇的鸭塘村。顿谷镇石坪村的宴石寺、石公湾。以及广西宾阳、钦州、浦北、海南、越南等地,人口11850人(县内6120人)。
二房玖璋。裔孙住英桥镇谢樟村的阮村、榄塘、下低坡、坡咀、圩垌,博白镇津木村。陆川县大桥、马坡,玉林博爱、成均、六万等地。人口5868人(县内3016人)。
三房玖昌。裔孙住英桥镇英桥村的老鸦塘、当山肚、湴坡、川江、毛埇、新村、石滩、石坡、大屋背、西垌、上高村、长塘尾;谢樟村的旺寨;杨充村的下水江。文地镇中良村的上村、望天堂、花洞根、水榕根。浦北珠砂塘、鸟石庙、前村、丹竹龙、阳山旭、石冲,合浦公馆,宁明那堪,上思那天、邠州、大阮村,广东、海南等地,人口10985人(县内6082人)。
四房玖盛。裔孙住文地镇才苏村下兰坡、平山坡、梅岭头、蕉麻、枫木坪、长面坡,中苏村木桶径、上那凭、屋地园、牛栏,陆川沙坡、米场、山底,北流六麻,钦州,广东廉江塘拱、禄充品、山垠、周村、荔枝根、耀角、阮村等地,人口18638人(县内14028人)。
五房玖龄。裔孙住文地镇堂兰村高田坡、新村、坑子谆、和平地、茅斜咀、水湴塘、大塘、观冲岭、山鸡塘、读田、大坡、石井、老鸦薮,浪平镇阮屋村,灵山、钦州等地,人口5851人(县内3085人)。
位于陆川沙坡高庆村的圣祖祠,祠内供奉着蓝六圣祖三麦始祖两尊神像,是陆川阮姓的始祖祠。祖祠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至今已经有480多年。明朝中叶,阮姓先祖的一支系,从珠矶巷移居广西陆川县榕江堡上甲白土村安家落业,即白土阮氏圣祖是也。明隆庆年初,圣祖的嗣孙始分成阮蓝陆、阮存成两户。始祖清公,原姓陈,名永结,乃江西省吉安府卢陵县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迁徙到白土村,依靠在阮蓝陆门下,阮蓝陆视如己子,给他娶妻,生男育女。因阮蓝陆出神,无子。故三麦公祖归户籍而姓阮。三麦公生一子阮帧,阮帧生一子扶伟,扶伟生一子乾忠,乾忠公生三子,长子阮华、次子阮桂、三子阮宏。阮华、阮桂居住在榕江堡白土村,阮宏去世后,他的幼子由阮存成六嗣孙阮瑜携带向外搬迁,先迁到沙坡封村,后迁到米场山底定居。从三麦公迁居陆邑,迄今历时400多年,相沿已24代。源深流长,枝繁叶茂,三麦公的嗣孙散居云南、贵州、广东,以及广西的邕宁、柳州、玉林、博白、陆川、北流等地。
【家族名人】
阮调元(1841—1914),陆川沙坡人,出生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于清咸丰年间考取秀才,同治元年壬戊恩科并补戊午正科乡试中式第四十九名举人,同治四年乙丑科金榜题名高中进士。乃清代陆川三进士之一。历任陕西省石泉县、兴平县知县,佛平厅抚民同知,陕西、甘肃两省乡试考试官,癸酉科对读官等职。
阮庆(1913—1980),博白文地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队长、主任、一二〇师二旅科长、教导员、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政委,解放后,任宜山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副书记、广西省供销社主任、桂林地委书记、专员,桂林市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供销社副主任等职。他一贯立场坚定,英勇善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卓越功勋。
阮邦詹(生卒年不详),陆川旧制中学毕业,广西农运讲习所毕业,曾任中国陆军第七军政治指导员,北流、陆川、茂名、信宜、化州五县两省剿匪办事处委员兼秘书,陆川县团务总局局长,陆川县党部委员,榕江堡堡长,陆川县参议员,陆川县榕江乡乡民代表委员会主席兼教育协进会委员等职。
【本姓人自评】
阮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阮姓发源于甘肃泾川,历周代至秦,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汉末三国魏晋时,繁衍于陈留郡的阮姓名人辈出,声誉显赫。南北朝时避乱江浙等地,阮姓依旧人才辈出。此间,阮姓因仕宦、避乱、升迁、谋生等原因逐渐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并有阮姓进入越南,如今是越南的第一大姓。北宋时,阮姓进入江苏,南宋时此支阮氏出了阮姓历史上唯一状元——阮登炳。明初,山西阮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明中叶后,有渡海赴台者。清康乾后,有山东之阮姓闯关东到东北三省。目前阮姓在中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湖北、广东、福建,这4省大约占阮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江西、山东、江苏,这5省大约占阮姓总人口的26%;浙江为当代阮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阮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东南、南部沿海地区和鄂豫的两大块阮氏分布区。
历史上阮姓的重要人物有:秦朝临洮守将阮翁仲,东汉文学家阮瑀,三国时魏国文学家阮籍为“竹林七贤”之首,晋朝临海、东阳二郡太守阮裕,交州刺史阮放,平原相阮种,镇南将军、广州刺史阮孚,南朝梁学者阮孝绪、南朝宋豫州刺史阮佃夫,唐朝镇江南大将军阮况,右都御史阮鹗、兵部侍郎阮勤、南明兵部尚书阮大铖,清朝历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阮元,刑部右侍郎阮葵生,民国电影明星阮玲玉等等。
正如博白英桥阮氏太宗祠中厅厅堂联“镬耳祠重现祥光,添水朝宗,虎踞龙蹯,巧夺天工今胜昔;文武魁永垂典范,青云捷足,蛟腾凤起,诞登并岸后超前”所写,玉林的阮氏族群也与时俱进,续写时代的新辉煌。
(广西阮氏商会会长 阮文豪)
【专家点评】
当年在初三的时候读《水浒传》,对书中的梁山好汉很是痴迷,尤其是佩服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这几个阮家兄弟,这几个“浪里白条”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特别是十分了得的水上本领让人折服。后来,在读高三的时候又迷上了阮籍的《咏怀诗》。阮籍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也是“竹林七贤”之首,天赋秉异,生性狂放,其诗虽然晦涩难懂,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哲学令人神往。因为有了对这些阮姓人物的深刻印象,所以对阮姓族人尤感亲切。
阮姓发源于甘肃,历周代至秦,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魏晋南北朝时因仕宦、避乱、升迁、谋生等原因逐渐在安徽、浙江、湖北等地落籍,并进一步向南迁徙至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并有阮姓族人进入越南,成为越南之大姓。阮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其族人艰苦创业精神生生不息,勤奋睿智,开拓进取,文武双全,声名远扬,从来不乏慷慨激昂之士。
从阮姓族群进入玉林,无论在在哪个年代、在哪里安居,都秉承着阮姓祖训、族规、家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风教育,勇于站立时代潮头,展示时代风采,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会长 胡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