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百年百迹】中共容县临时委员会旧址:播撒革命火种 记录先烈足迹

时间: 2021-07-23 15:19:37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作者: 记者 王耀前 周立华

容城大井巷,位于容县金珠街,虽然地处闹市,但置身其中,依然可以享受到小街巷特有的那种宁静。

然而,在90多年前,大井巷可不是这般宁静。在大井巷的尽头,就是中共容县临时委员会旧址。1930年,为方便组织领导全县革命工作,中共容县临时县委机关从容县自良村移驻容城大井巷。当年,潘异凡等革命先辈以这里为据点,在容县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革命高潮,与敌人作英勇的斗争,在容县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沧桑旧墙,记录着革命先烈的足迹

沧桑旧墙,记录一段烽火岁月。

大井巷的两边是一幢幢的居民楼。在大井巷的尽头,穿过一座小屋的门口,迎面是一堵旧墙。这堵旧墙长约20米,用青砖砌成。墙上长满了荒草,墙头也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青苔,仿佛在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里就是中共容县临时委员会旧址。”陪同记者采访的容县县委党史办副主任梁海彬说,由于左右两边都是居民楼,这堵旧墙成了现成的间墙,得以保留下来。

梁海彬介绍,此处原来是一户曾姓人家的房子,叫曾馆。在《容县革命足迹》一书里面,还有一张曾馆的老照片。照片中的曾馆类似四合院,砖瓦结构,门楼略高于两边的横屋,与正座一样高,门口不大。当年曾馆周边住户很少,不易引人注意。这也是当时临时县委领导选择这里作为临时县委机关办公地的原因。

中共容县临时委员会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组建

中共容县临时委员会旧址位于大井巷的尽头。

“1927年中共容县支部书记林培斌被捕之后,党组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梁海彬说,1927年下半年,中共容县支部党员和部分共青团员由容城转移到群众基础较好的县底镇冠堂村,继续开展斗争。

当时,中共广西地委委员宁培瑛等领导人多次往来于容县、平南之间,召集两县革命骨干,在县底镇冠堂村商讨武装斗争问题。

“1927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南方局致函广西地委,指示广西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努力在工厂、学校、机关建立支部。”梁海彬说,宁培瑛遵照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于同年11月间在中共容县支部的基础上,指导帮助建立了中共容县临时委员会,指定何仲泽为首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县底冠堂,直属广西地委领导。

“临时县委成立后,在县底、冠堂、自良、沙田、容城城区、石寨等地积极发展农民革命分子入党,建立支部,并在群众中进行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的宣传。”梁海彬说,从此,容县革命斗争,围绕着土地革命宣传,配合平南新隆劳五暴动,逐步活跃地开展起来。

临时县委机关移驻容城,指导全县革命工作

走进大井巷,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

1928年1月,平南新隆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宁培瑛牺牲,何仲泽被迫出走南洋。其间,容县党员骨干梁柱强、何美才、陈中朝、刘文轩等一批革命同志或被逮捕,或躲避他乡,容县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

1928年3月,中共广西特委指示对容县县委进行改组,并审查党员,同时要求开训练班,训练县委及支部书记、支部成员。

同年7月,鉴于容县的情况复杂,特委决定派潘业俊接任容县临时县委书记。出于安全考虑,潘业俊来到容县后,改名潘异凡,恢复了容县临时县委,秘密发展农民积极分子入党。

1929年2月以后,容县临时县委在省委机关的辗转迁移中失去了与省委的联系。为了筹集经费,潘异凡等人与当地群众一起编织袜子贩卖。

1930年下半年,为方便组织领导全县工作,临时县委书记潘异凡与韦元善、曾昭荫、曾昭栋一起从自良村转移到容城大井巷曾馆,把县委机关移驻容城。这个时期,潘异凡经常与党员何仲泽、刘文轩、谢惠阶和共青团员何运东、何淑文、何湛文等人接触,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并派遣刘文轩、何运东到南宁、桂平、平南、北流、冠堂等地做交通联络员。

1931年春,容县临时县委机关遭到破坏

1930年冬,设于玉林城郊竹尾村的中共玉林五属行动委员会机关被破坏。反动当局根据叛徒提供的线索,加紧搜查桂东南各县中共党组织。1931年春,容县临时县委机关——大井巷曾馆,不幸被敌人侦破,潘异凡、韦元善、曾昭荫同时被捕。10多天后,县委书记潘异凡被枪杀于容城校场地,中共容县临时县委遂告解体。

“在这关键时候,重组不久的中共广西特委又撤到左右江,远离容县。”在此情况下,容县各地农村党支部失去了县委的领导,革命转入低潮。梁海彬说,此后10年间,容县县委被破坏后一直未建立过党组织。直到1941年秋、1942年2月,才先后建立了中共浔梧郁师范党组织和中共容县特别支部,逐渐恢复了正常的革命活动。(记者 王耀前 周立华)

原标题:中共容县临时委员会旧址: 播撒革命火种 记录先烈足迹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