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您贵姓】 甘氏,勤耕读秉承艰苦奋斗精神

时间: 2021-11-22 19:34:39 来源: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作者: 罗军

湴垌甘普斋公祠,是甘懋辉故居也是湴垌地下党支部旧址。

甘丽初像。

皇帝赐令牌。

甘琼公画像。

位于北流大里镇马寨村的甘金鸣祠,是玉林甘氏现存的最古老的宗祠。甘金鸣是甘琼第六代孙,明朝嘉靖年间就在马寨村开基创业。



家风家训

我欲汝等读书,并非要汝等猎取高官厚禄,为宗族交游光宠。但欲汝等学道理,识礼义,为乡里善人耳。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方可谓之佳子弟。世习诗书,不坠先绪,方可谓之老世家。若性情乖僻,行检有亏,虽猎高科、跻膴仕,吾不取也。

——甘树椿(清)

甘氏渊源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源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鄠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都极为深长。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甘姓是中国人口较多姓氏之一,在赣、粤、湘、桂、鄂、川地区比较集中,在《百家姓》中甘氏排名第245位,在2019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80位。

甘氏图腾

【释义】甘,本义为含。甘美之物是人所喜爱含在嘴里的东西,因而引申为甘甜。甲骨文和金文的甘字,是在口中添加一短横,指示口中含有食物,表示嘴里对食物有可口的感觉。在由小篆到楷书的演化过程中,口的上边的一横从两边出了头,中间一短横拉长,楷书缘此写作“甘”,字形更加匀称。甘人最早居住的地方的水,一定很甘甜,因此而得名。甘人以此为氏族原始崇拜的图腾和族徽,甘人驻留国的地方留下了带甘的地名,最终形成了国家,出现了甘姓。

甘盘像。

甘姓始祖

甘盘,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拜甘盘为师,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代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故甘氏后人尊甘盘为甘姓的始祖。

甘氏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玉林市辖区内甘姓户籍人口为47088人。

语言习俗

玉林市甘姓语言以桂东南粤语方言为主。

甘氏迁玉最早村庄

元朝初年,甘琼调任广西梧州府正堂,后调任鬰林州(今玉林市)府正堂。初住于玉林城北州珮村,后迁城西西风门塘再迁仁东镇庞村(今大鹏村)定居,其子孙繁衍至今已700多年,历经29代,血脉遍及玉林、北流、桂平、平南等县(市)。甘琼公是玉林甘氏的始祖,仁东镇大鹏村是甘氏族群最早定居玉林的村庄。

甘氏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据记载,早在元朝初年就已经有了玉林甘氏宗亲的活动。玉林甘氏历史悠久,自殷商时期起源,据历史记载,殷商时期,商帝武丁大臣名叫甘盘同傅说一起辅佐武丁治理国政,巩固了殷商统治,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贤臣,封地在渤海郡。甘盘辞世后,他的儿子以他的名为姓,即为甘氏,奉甘盘为甘姓始祖,号称“渤海甘”。民国时期《百家姓》中称“甘”为“渤海”。尔后,随着时局的演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族人不断向闽、粤、桂及南洋各地迁移。玉林贵港八县(市)的甘氏宗亲均来自“渤海郡”。

居住在玉林的甘氏宗亲主要分属十个支系:

① 甘琼公支系,元朝初年由福建福州迁来到玉林地区,定居仁东镇庞村(大鹏村),是迁入玉林最早的一个支系。该支系至今已有720多年,分别居住在大鹏村、蒲塘圩、玉林镇、城西里达村、福绵水岭黎村、仁厚道良、南乡黄塘、北流大里镇等地。

② 甘千七公支系,元朝初年由福建汀州迁来玉林地区,定居博白猪肚坡(今亚山镇覃头附近),至今已有720多年。裔孙散居玉林、博白、陆川。

③ 甘绍基公支系,明隆庆二年(1569)经商至玉林沙塘张马村(今兴业县沙塘张榕村)定居,至今440多年。

④ 甘宥济公支系,宥济公是宾阳县崇兴公第五代孙,明末清初宥济公后裔甘凤福、甘美赐先后迁居玉林沙塘的万安岭、林松岭、博爱石门和葵阳上泉等地,繁衍至今500多年。

⑤ 甘凤清公支系,明正德三年(1508)由广东顺德迁到平南县武林新地村。凤清公三代孙敬轩公、悦来公、十四代孙承恩公先后从平南武林、贵港钟村、桂平大湾界岭迁到玉林,其后裔散居兴业县小平山、北市、城隍、蒲塘和高峰等乡镇,至今520多年。

⑥ 甘念泉公支系,明嘉靖年间逃荒到北市村定居,至今450多年。

⑦ 甘登苔公支系,于明崇祯年间从福建珠玑巷迁至玉州区大塘苏烟东片定居,繁衍至今370多年。

⑧ 甘雄公支系,宋朝末年由广东南雄始兴县珠玑坊瓦子巷迁居肇庆高明县芹水村。康熙20年(1681)甘雄公十一世孙子兴公携家带口再迁广西鬰林州城内宣化坊(今市政府东面)定居,至今330多年,裔孙散居玉林、北流、贵港等地。

⑨ 甘仲秀公支系,仲秀公是始祖甘法清公第五代孙,于清雍正10年(1732)由广东罗定迁来兴业县北市镇善民村定居,至今280多年。

⑩ 甘以悦公支系,于明隆庆二年(1568)迁广西北流县新圩镇六旺村定居,至今450多年,裔孙散居北流新圩镇、湴垌、陈村、大石头、大埠等自然村。

容县的甘氏来祖有三大支系:甘凤清公支系、甘仲华公支系(仲华公原籍广东惠州府永安县中镇甘坑竹,清乾隆36年(1771)仲华公十二世孙恭文、恭友、恭安等辗转迁至广西容县二里七塘定居,至今280多年。)、甘特公支系(明正德年间,经福建、广东沿海再逆西江、北流江而上进入北流大伦镇定居,至今490多年,裔孙散居北流、容县、贵港等地。),分布在容厢、黎村、石头等乡镇。

北流的甘氏来祖有四大支系:甘琼公支系、甘特公支系、甘儒鹿公支系、甘以悦公支系,分布北流镇、新圩镇、民安镇、大里镇、塘岸镇、清水口镇、隆盛镇、大坡外镇、新丰镇、六麻镇、清湾镇、石窝镇等。

陆川甘氏宗亲主要分属三大支系:甘吉人公支系(明末清初由福建初迁粤西,后迁陆川古城镇甘屋圩罗庭堡村定居,至今370多年,裔孙散居玉林、博白,陆川珊罗镇、米场镇,北流六麻镇等地。)、甘子清公支系【清康熙49年(1710)由广东化州迁居广西陆川县温泉镇洞心甘屋村,至今300多年。】、其他支系。分居在陆川温泉、米场、横山、马坡、珊罗、大桥、古城、平乐等8个乡镇。

博白甘氏属甘千七公支系,裔孙散居亚山、径口、浪平、三滩、顿谷、凤山等乡镇。

甘氏迁玉最早宗支始祖

甘琼,字玉山,号惠焉,生于南宋末年(约公元1250年),原籍福建省福州府,官吏出身,官拜南昌府台,钦赐四品官衔,于元朝初年调任广西梧州府正堂,后调任鬰林州(今玉林市)府正堂。甘琼为官清廉,勤政于民,深得民心,曾被当时皇帝赐为“五福堂”之美号,并赐以“甘太公”令牌,子孙享受国家资助,凡学业成绩良好,在乡、县、省、殿四级考试中均由国家支付一切费用。后因年老辞归故里,初住鬰林州城北州珮,后迁城西西风塘,最后迁仁东庞村(今大鹏村)定居,于元朝中叶病故,享年七十一岁。甘琼在玉林任职时生三子:爱泉、爱政、爱方。长子爱泉举人出身,曾任龚州刺史,后在平南六陈游学、经商并定居。次子爱政武举出身,袭父到浔州任武官,后定居桂平。三子爱方耕读为业,在庞村侍奉父母。甘琼公子孙繁衍至今已700多年,分居今大鹏村的村头、村心、上垌,传29世,同时还在玉林、北流等地分支多处。

本姓人自评

甘氏家族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在这千年的传承过程中,甘氏家族曾经无数次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并传承至今。是什么支撑着甘氏家族,跨过了这上千年的时光呢?若是真的摸索起答案来,大概有三个:长辈的教诲、对家族的认同感以及“上慈下孝,兄友弟恭”的家训。

玉林甘氏自元朝初年由福建福州迁来到玉林地区,已有720多年历史。迁入玉林地区最早的甘氏支系先祖甘琼公官吏出身,官拜南昌府台,钦赐四品官衔,于元朝初年调任广西梧州府正堂,后调任鬰林州(今玉林市)府正堂。他爱国为民、谦虚谨慎、清廉节俭、慎独自律的品质,为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濡染和滋养着后世子孙形成尊崇礼让,谦逊好学、奋发图强的良好家风、族风。玉林甘氏因而世代人才辈出,各地各领域都很多甘氏英才,努力为国家建设贡献甘家人的聪明才智。

为秉承“世习诗书,不坠先绪”之家训,玉林甘氏十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近年来各支系每年均开展奖学、敬老活动,传承勤学成才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渤海家声远,甘家世泽长。我们要把甘氏传统文化发展好,传承好,后代们才能因此受益,这不仅仅是基业长青的关键,更是甘氏家族引以为傲的珍宝!

(北流甘氏文化发展协会秘书长 甘猛棠)

专家点评

甘为五味之一,可口皆曰甘。而在《通志·氏族略三》中云:“甘氏,夏时侯国。甘水东十里洛阳南有故甘城,世谓之鉴城……子孙以邑为氏”。甘氏几经繁衍播迁,后在渤海、丹阳成为望族,创立了渤海文化。有甘氏联语:“望出渤海,源自甘国”,又有“渤海家声远,祖德世泽长”。其家族文化核心就是:忠孝廉洁,勤奋耕读,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功名垂青史,勋绩著神州。战国时,12岁的甘罗事奉秦相吕不韦,他少年壮志,伶牙俐齿,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甘愿割出五城给秦国,甘罗旋被秦封为上卿。而在甘罗之前的商代,商帝武丁,就学于甘盘,辅佐国政,被商王遂用。因此,史称甘氏这两个名相是:“秦帝卿相,商王师尊”。显示了甘氏古人的聪敏慧智。

迁徙玉林各县的甘氏,也是桂东南望族。英才辈出,声誉八桂。元初有梧州府、鬱林州府正堂(知府)甘琼;明代有浔州知府甘鸾、知县甘远昌、甘济;清朝有镇威将军甘其卓、二品花翎将军甘沛堂、知县甘云鹏。民国更是将星闪耀,孕育了上将甘丽初、少将甘城成、甘乃柏。可谓:“事秦使赵,少年上卿计奇,承先启后,好将韬略新猷”。清代学者甘树椿在《甘氏家训》中提出:读书并非要猎取高官厚禄,而是要“学道理,识礼仪,为乡里善人。”甘氏这些族规家训,都是读书为人,居家处世之道,折射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品位和内涵。

(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秘书长 赵彦行)

家族名人

甘琼,迁玉甘氏始祖,字玉山,号惠焉,生于南宋末年(约公元1250年),原籍福建省福州府,官吏出身,官拜南昌府台,钦赐四品官衔,于元朝初年调任广西梧州府正堂,后调任鬰林州(今玉林市)府正堂。甘琼为官清廉,勤政于民,深得乡里拥戴,后因年老辞归故里,初住鬰林州城北州珮,后迁城西西风塘,最后迁仁东庞村定居,于元朝中叶病故,享年七十一岁。

甘庆文(1899—1983),玉州区仁东镇大鹏村人,甘琼第22代裔孙,武艺超群,正义凛然,常应邀到各地传授功夫,堪称“一代拳师”。当过团练和保安队长,除暴安民,行医施善,深得民心。

甘懋辉(1912—1997),北流新圩镇旺山村湴垌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北流县战工团中共支部书记。1942年任中共兴业特支副书记。1938年至1942年间,协助黄彰、吴家宜、熊景昇等,先后在湴垌家里举办了八期党员骨干培训班,为宣传抗日方针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1944年起,任中共北流地下党总负责人(后改为特派员)。北流解放后,任北流县委组织部长。1956年调任百色地委委员、百色党校校长。1982年离休,享受正厅级待遇。

甘丽初(1901—1950),字日如,容县容厢镇杨叶村人,曾任桂林绥靖公署副主任兼桂东军政长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后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上将。早年在县立容县中学和广州农业专科学校读书。甘因觉学业拖累家庭,即投笔从戎,于1924年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教导团排、连、营长,参加过第一、二次东征。抗战期间,甘丽初率部参加了台儿庄、武汉、昆仑关、长沙等会战,给日军沉重打击;曾率部入缅与日军作战,是代表中国出国远征的第一位军长。

甘氏:“渤海精神”世代传

甘氏历史悠久,自殷商时期起源。据历史记载,殷商时期,商帝武丁大臣名叫甘盘同傅说一起辅佐武丁治理国政,巩固了殷商统治,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贤臣,封地在渤海郡。甘盘辞世后,他的儿子以他的名为姓,即为甘氏,奉甘盘为甘姓始祖,号称“渤海甘”。民国时期《百家姓》中称“甘”为“渤海”。尔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族人不断向闽、粤、桂及南洋各地迁移。玉林贵港八县(市)的甘氏宗亲均来自“渤海郡”。据《玉林甘氏宗亲志》载:从元朝初年开始,玉林大地就有了甘氏宗亲的活动。最早迁入玉林的是甘琼公支系,之后陆续有其他支系迁来。经过七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和团结拼搏,玉林甘氏得到壮大和发展。

桂东南望族人才辈出

翻开史记和甘氏族谱等资料,篇篇记载,家训严谨,人才辈出,享有“功名垂青史,勋绩著神州”盛誉。战国时代秦国有名将甘茂,甘罗12岁当丞相,齐国(也有说是楚国)有天文学家甘德,西汉有西域名将甘延寿,东汉有外臣甘英;三国时代东吴有名将甘宁,宋有大将甘昭吉、诗人甘咏、著名画家甘凤子,清朝有名将甘汝来,江南大侠甘凤池和著名文人甘熙;当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甘泗淇等。

玉林、贵港市甘氏历享“桂东南望族”之称。历代出名人,英雄代代传。元朝有鬰林州府正堂甘琼、明朝有浔州知府甘鸾、知县甘远昌、甘济;清有御前镇威大将军甘其卓、二品花翎武备将军甘沛堂、五品蓝翎甘汝棠、五品奉直大夫甘圣赞;民国有将军甘丽初、甘诚诚、甘乃柏、甘霸;大革命时期北流有甘懋辉;抗战时期玉林有抗日战斗英雄甘寿武;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领导人玉林有甘小弟,贵港有甘松洲;抗美援朝玉林有上甘岭战斗英雄甘海;自卫还击战玉林有自卫还击英雄甘继南、甘国雄、甘彩凤。

玉林甘氏各支系亦是人才济济。甘琼生于南宋末年,官拜南昌府台,钦赐四品官衔,于元朝初年调任广西梧州府正堂,后调任鬰林州(今玉林市)府正堂。甘琼为官清廉,勤政于民,深得民心,曾被当时皇帝赐为“五福堂”之美号,并赐以“甘太公”令牌。甘琼长子甘爱泉举人出身,曾任龚州刺史,次子甘爱政武举出身,袭父到浔州任武官,九代孙甘关太为举人出身,十八代孙甘永祚、甘寿标、甘寿梅、甘载兰是武举人。

博白甘氏这一支也十分突出,该支系属甘千七公支系,裔孙散居玉林、博白、陆川,子孙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清朝进士甘伯成,举人甘云鹏,鉴生甘协廷。

容县杨叶村甘氏世代文武人才辈出,当代科技人才不乏,名人颇多,很有影响,堪称望族。杨叶村甘氏来祖是甘鸾。甘鸾第十代孙甘赞乃清代武举,武艺超群,智勇兼备,其弟甘瑷文才出众,一文一武,名震一方。第十代孙甘仁曾出征越南,攻打谅山,大捷,后又奋战多年,胜利归朝,获封武备将军;其弟甘汝棠封五品花翎;其弟甘济棠为举人,封头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等处提督军务加节制通省兵马衔。第十四代孙甘丽初、甘家驹,第十五代孙甘乃柏均毕业于黄埔军校,是国民党有名的将领。第十五代孙甘鸣皋,被誉为容县四大文豪之一。

兴业县山心镇石门村甘氏是甘宥济公的后裔,该宗支自迁到此后,能根据山区特点,开荒种植,刀耕火种,勤劳不息,谋生度日,并注重读书,在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有甘显昌、甘树品、甘毓等进士3人,宗亲甘雨为自卫还击战战斗英雄,后考上石家庄军事学院深造,他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对军事、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外交等颇有研究,编著出版《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专注三部。他编写的《高技术条件下提高我军综合保障能力之对策》论文得到军区首长肯定,被列为国防大学之教材。

在甘氏宗亲中,能工巧匠、医术高明者也不少。如兴业县小平山崇善村甘氏以木工为业,木器制作技术世代相传,木器耐用美观畅销各地颇有声誉,名师巧匠历代都有。该村宗亲甘绍南以技术改革的优异成绩荣获国家劳动模范称号,参加了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盛典,并出席国宴,甘冠贤行医济世名震一方。

勤耕读秉承艰苦奋斗精神

通过翻看谱书,我们发现,玉林甘氏各支系虽来自不同的地方,迁来玉林的时间有先后,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秉承先祖的“渤海精神”,艰苦创业,创造美好未来。

渤海精神在甘氏宗亲身上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忠孝廉洁、勤奋耕读、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甘琼公为官清廉,勤政于民,深得民心,曾被当时皇帝赐为“五福堂”之美号,并赐以“甘太公”令牌,子孙享受国家资助,凡学业成绩良好,在乡、县、省、殿四级考试中均由国家支付一切费用。甘琼公为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后代继承和发扬祖辈的优良传统,忠贞爱国,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勤奋耕读、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甘氏人中还没有找到一个奸臣佞臣,也没有什么清高的隐士,但是他们忠诚,淳朴,他们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卖国家和他人。因为他们知道甘氏人的祖先作出了榜样,只有诚信做人才能赢来自身的发展。

据《玉林甘氏宗亲志》记载,居住在玉林的甘氏宗亲大多数都以农耕为业,由于居住的地方比较偏僻,加上在封建王朝时代,兵荒马乱,自然灾害频繁,甘氏宗亲的生活都十分艰苦。但宗亲们能发扬渤海光荣传统,团结拼搏,艰苦创业,不但在玉林站稳了脚跟,而且不断成长壮大,为玉林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9年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玉林甘氏宗亲在党的领导下,把握机遇,团结拼搏、务实开拓、上山下海,搞农业开发,办工商搞运输,为玉林国民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壮大和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甘氏宗亲的教育投入也随之增加,宗亲的文化水平登上了新的台阶。甘氏宗亲外出工作人员不断增多,许多宗亲还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科研技术骨干和生产能手。

甘氏对玉林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原玉林地委讲师团团长、原玉林地区职业技术大学(筹建)负责人甘毓辉倾尽毕生心血,推动了玉林高职院的立项到建设,并最终成为玉林师范学院校本部所在地。

玉林甘氏还秉承“世习诗书,不坠先绪”之家训,十分重视教育,成立甘氏文化协会玉林总会,积极推动各地宗亲联谊和开展助学、敬老活动。其中,北流甘氏文化发展协会自2013年1月成立至今,已连续七届对每年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进行表彰奖励,并连续举行了六届敬老慰问活动,对北流市80岁以上的甘氏老人登门拜访慰问。湴垌村的甘宗富自发成立奖学基金会,改变了村子的读书风气,如今村里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出过大学生。甘氏文化协会还编辑修订《甘氏宗亲志》《玉林甘氏英才录》等书籍,记录甘氏家族的历史和荣耀,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勉励后人,进一步促进了宗族团结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玉林甘氏有着优秀的革命传统且代代相传。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玉林的革命斗争都是很激烈的,甘氏宗亲在革命思想和革命斗争影响下逐步接受革命思想并积极参与各革命时期的革命斗争活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有的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自卫还击战等,英勇捐躯,可歌可泣;有的在解放后积极投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条战线上成为不可或缺的战斗力量。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甘懋辉、甘文卿(北流大里镇大里村塘表人)、甘小弟(兴业县上泉村人)、甘仁祥(抗日烈士)、甘海(仁东镇大鹏村上垌屯人,上甘岭战斗英雄)、甘贵忠(兴业蒲塘镇龙平村平山人,抗美援朝英烈)、甘福仁(北流新圩镇河村人)、甘章富(北流隆盛香道人)、甘德志(北流清湾凤塘村人,自卫还击战英烈)、甘继南(仁东镇大鹏村人)、甘明华(福绵区水岭村黎村屯人)、甘宗贤(仁东大鹏村人)、甘进邦(容县和衷村人)等人。

北流新圩镇旺山村湴垌,这里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桂东南地区最安全、最稳定、最坚实的一块革命根据地,甘氏宗亲曾是革命者顺利开展革命活动的坚实后盾,为保护革命有生力量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由北流地下党书记甘懋辉领导、有三十多位甘氏宗亲子弟参加的西江区武装连队历史上曾是一支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革命武装力量,他们在解放北流、清匪反霸、接管和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时光逝若流水,历史令人难忘。在湴垌村红色革命纪念馆和湴垌甘氏宗亲故宅里,以及革命者甘懋辉、甘宗登、甘宗枢旧居中,至今依然完好保存着当年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者用过的大量实物;在自治区博物馆、玉林市和北流市及新圩镇政府保存的历史档案资料中,亦能找到历史史料,它们都能清楚地证明这个革命圣地、这段光荣历史的存在。如今,北流新圩镇旺山村湴垌的甘氏宗亲,继续高举先辈们点燃的革命火种,踏着先辈们的红色足迹,朝着新时代奋进。

原标题:您贵姓 甘

关闭简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