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阅读 打印本文 默认 增大 缩小
微信扫一扫 转发分享本文

【玉林修建大容山水电站的故事(上)】战天斗地 开凿“玉林红旗渠”

时间: 2022-02-22 09:51:21 来源: 玉林晚报 作者: 记者 刘赛 通讯员 叶启瑞

史称“南方西岳”的大容山植被茂盛,溪涧纵横交错,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清湾江就起源于此,是个储水发电的好地方。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用电困难,玉林人民在大容山清湾江上游修建了大容山水电站。大容山水电站从第一台发电机组竣工发电开始,至今已发电30多亿度,为玉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为了引水发电,玉林人民克服缺乏大型机械的困难,靠着一双双手,用锄头铁铲在大容山开凿出两条环山引水渠,被人们誉为“玉林红旗渠”。这两条引水渠就像围在大容山山腰的两条裙带,把山上丰沛的水收集起来,源源不断地引入大容山高垌水库,蓄水发电、灌溉。值得称道的是,“玉林红旗渠”要比河南省“红旗渠”修建的时间还早。


如今,大容山环山水渠依然水流湍急。

民工挥舞鸡嘴锄挖水渠。

18000名民工进山修水渠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玉林只有几个小电厂,如玉林100千瓦普益电厂、北流103千瓦电厂、容县容城镇45千瓦火力发电厂,不要说经济发展用电,就连照明用电都远远不够,修建一个大型水电站便成为了当务之急。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拥有丰富水能资源的大容山。1952年,容县专署水利科第一次派出测量队到大容山清湾江边的高垌村进行测量试算,1955年在高垌村建立“第三巡回水文站”,收集水文资料;1956年下半年,广西省工业厅、水利厅、容县专署派出人员组成测量队进入大容山,绘制大容山地形图;1957年广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基建委员会制定出了兴建大容山水电站计划书;1958年大容山水电站建设指挥部,梁家宪任指挥长。

1958年5月,政府组织民工从北流新圩开辟通往大容山的公路,仅用一个月就铺好了一条能通车的沙土公路,为建设大容山电站做交通的准备。同时,容县专署水利科加紧设计,于1958年6月完成了《容县专区大容山水力发电站设计书(水工部分)》,同时委托华中工学院教授、学生实地勘察设计机电设备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由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派出现场设计工作组,改变原西倾山坡输水为东倾山坡输水设想,由原来一级电厂3台24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改为3台216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并决定采用哈尔滨建成机械厂生产的水轮发电机组。

大容山水电站供水系统由大容山水库(高垌水库)、东线引水渠、西线引水渠组成。要收集大容山之水用于发电,就要先修建两条环山渠道,全长73.21公里。1958年7月,大容山水电站供水系统中源头在桂平市中沙乡葛麻坪的西线引水渠及大容山水库大坝破土动工,轰轰烈烈的大容山水电站建设大会战拉开了帷幕。1959年7月源头在大容山大车村桃子河的东线水渠也动工开挖。两条渠道施工走向都是跨山过涧,施工难度很大,因此采取分散分段进行施工。

参加大会战的民工来自玉林县和北流县各乡镇,他们分批开进大容山,最多时达18000多人,其中北流县约10000人次,(女民工占总人数14.4%)。当时的《大众报》(《玉林日报》前身)发表了《专区电气化的第一个骨干工程大容山水电站动工》为题目的诗歌,向读者汇报了动工的消息,称大容山水电站“第一期工程在年底建成,发电量达六千千瓦”“可供应将兴建的年产2000万公斤氮肥工厂全部用电”。


民工用鸡公车运泥土。

挑石头的女民工。

战天斗地引来了清水绕山腰

当时缺乏大型机械,开挖渠道只能靠民工的双手挥动锄头铁铲,用肩膀挑泥土石块,遇到石壁山崖,人们就用钢钎、铁锤慢慢地开凿。很多民工劳作一天,手掌起泡了,衣服磨破了,但都没有人叫苦叫累。

参加当年大容山水电站建设的刘士谋、周旺才回忆,在西线水渠工程建设中,粮食及一切日用品,都是从十几公里以外运进来的,修渠道用的石灰是从桂平沙坡等地用人力一担一担地挑上山来,他们一次一个人只能肩挑25-30公斤,上山下山来回走三四十公里后,两脚便不听使唤直打颤。

82岁的王启翼是玉林火力发电厂的退休职工,他说:“大容山水电站施工以营连排组队,我们福绵公社连参加西线渠道开挖,住在山上,有时候没有帐篷茅屋,夜里大家就打地铺,有人干脆就在挖好的渠道里铺草席睡觉,半夜被呼呼叫的北风惊醒。”

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战,东、西线两条环山引水渠终于开通。其中,西线引水渠位于大容山西北面一侧,蜿蜒于半山腰,上游进水口与桂平市中沙乡葛麻坪水电站尾水相连,全线长41.58公里,有明渠39.46公里,石拱暗渠约1.4公里,隧洞二处共长710米,便桥19座,渡槽5座共长118米,水渠上侧有贮水、调节小水库四座。全线分8个水渠段,设4个小水库管控点进行监控维护。东线引水渠起源于大容山大车村的桃子河,下游出水口与大容山水库衔接,全长31.63公里,其中明渠30.133公里,石拱暗渠约1.5公里,隧洞400米,便桥63座,渡槽2座共长61米。全线分5个水渠段,2个小水库管控点。

1959年第四季度西线渠道向水库供水,1960年1月东线渠道向水库供水。看着哗哗的山水沿着渠道流向水库,建设者们激动得欢呼起来,挥舞着红旗,敲锣打鼓,甚至有人喜极而泣。

自此,这两条引水渠把天上的雨水、山上的流水收集起来,源源不断地引入大容山高垌水库,蓄水发电、灌溉。一直以来,为了确保顺利发电,大容山水电站在两条渠道设置13个管水段,每段有3至5人值守,水库管控点则有1人值守。从大容山水电站建成至今60多年里,这些守水人耐寂寞,默默地巡渠道、护渠道、修渠道,守护着大容山水电站水源至今。(记者 刘赛 通讯员 叶启瑞)

原标题:玉林修建大容山水电站的故事(上)战天斗地 开凿“玉林红旗渠”

责任编辑: 钟丹丹
关闭简洁阅读